中西美学陈述的比较
本文选题:中西美学 切入点:审美概念 出处:《学习与探索》1995年02期
【摘要】:美学的比较研究深入到美学陈述即美学语言的层次,可挖掘出不同文化圈在审美观念上的最根本的区别,可揭示出往往被忽视的隐伏的差异性。美学陈述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又可分解为专名、概念等等。在概念这个层级上,本文对美、丑、崇高、滑稽四个基本的审美概念进行了对比,表明由于历史文化和语源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美学概念的理解,中西两大文化圈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差异,经转译之后,会失去或增加某些意义成分,发生无法避免的变异。在命题层次上,文中讨论了审美条件层的描述句、审美判断层的判断句、美学原理层的理论句的不同性质,考察了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美学命题是否具有还原性、美学语句“跨界”之后的情形等。
[Abstract]: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esthetics goes deep into the level of aesthetic statement, that is, aesthetic language, which can dig out the most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concept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les, and reveal the hidden differences that are often neglected. Aesthetic statements are composed of propositions. Proposition can be decomposed into proper name, concept and so on. On the level of concept, this paper compares four basic aesthetic concepts of beauty, ugliness, sublimity and antics, and shows tha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etymology, Eve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aesthetic concep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al circles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After translation, some meaning elements will be lost or added, and the inevitable variation will occu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he description sentence in the aesthetic condition layer, the judgment sentence in the aesthetic judgment layer and the theoretical sentence in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layer.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aesthetic statement "cross the border", etc.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玉梅;;从美学的角度论电影服装对戏里戏外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张帆;;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音乐大观;2011年06期
3 王凤志;魏晓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美学路径[J];探索;2011年04期
4 杨承燕;;语文教学中的美学[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5 张雅芳;;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6 董学文;;怎样认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邵晓舟;;论泰州学派美学的“身”范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丹丹;;音乐的美学思索[J];大舞台;2011年06期
9 陈琪;;诗史互笺——《长恨歌》美学与史学研究角度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5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珠;;论图书馆室内环境美[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玉兰 肖国忠;中西美学“深层相遇”[N];光明日报;2010年
2 张涵;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的对话框架[N];光明日报;2003年
3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4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 李云雷;“打工文学”:新的美学萌芽[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潘云召;美学者批评政府虚伪[N];人民日报;2004年
7 复旦大学中文系 郑元者;蒋孔阳:一位本身就是美学的美学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美学者评印度:有人掉队就难“放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石川;从美学革命到制度创新[N];文汇报;2008年
10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6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8 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7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1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