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于权力当中的审美——读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
本文选题:审美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学术界》2006年02期
【摘要】:自康德以来,审美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最少功利的领域,决然超脱于社会实践和政治斗争。但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美学兴起以来诸多美学观念的分析后向我们指出,审美在保存了人类自由和理想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权力紧密相连,直接参与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形成和社会压迫机制的生成与维护。那种视审美为全然非功利的看法恰恰是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制造出的假相。
[Abstract]:Since Kant, aesthetics ha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the least utilitarian field of human beings, and transcend soci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struggle.But in Aesthetic ideology, Eagleton points out to us that aesthetics not only preserves human freedom and ideal, but also as a kind of ideology and pow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ny aesthetic concepts since the rise of aesthetics.Directly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ourgeois subject and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oppression mechanism.The view that aesthetics is completely unutilitarian is precisely the illusion created by power through ideology.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4 符杰祥;;知识分子、“公文复写”与“自我批判”——从《大众文艺丛刊》看1948年的“文艺运动”[J];东方论坛;2005年06期
5 刘小新;“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6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7 王晓升;;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易兴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9 傅美蓉;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4期
10 钟全宏;陈青;孟峰年;张建华;;人类生存环境与体育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钱振华;科学:人性、信念与价值[D];复旦大学;2005年
9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黎红;永恒的矛盾和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晓燕;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卫红;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汤红;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暨南大学;2004年
8 何明霞;象与幻象[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10 徐扬;论英国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庄园[D];南京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定清;;“艺术精神的掌握”的本质内涵及其理论依据[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高志明;;形式和形态的碰撞与融合——形式派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的和合之路[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邓红顺;;论意识形态对苏曼殊翻译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占伟;原方;;柏拉图与墨子文艺思想之比较——从“乌托邦”谈起[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陈芳;;论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对接——以米克·巴尔对《紫色》的叙事学分析为例[J];职大学报;2010年01期
6 吴丽丹;;关于两性关系的探讨——谈凯特·米利特《性政治》[J];职大学报;2010年01期
7 张霖;;作为思想史的文学史——评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8 晁晨;;文德之我观[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刘云春;;论叙事领域的突围与坚守——小说美学逻辑的转型三十年[J];小说评论;2010年01期
10 姚新勇;;新形势下的中国多族群文学[J];扬子江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义程;黄菡;;以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评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的合作治理构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李年华;姜淑琴;;浅谈中学生早恋初期的引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4 王晓梅;;运用民间美术资源拓展幼儿美术创作空间[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5 吴卫黎;;议美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6 丁子敏;;在诗歌教学中陶冶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项炜;;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卢明名;;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萨日娜;;数学名词术语的确定与中日学术界对西方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小影;;尊敬与感动[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2010仍然是“中国年”[N];文汇报;2010年
2 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 周严;推进全球化战略[N];中国服饰报;2010年
3 崔卫平;电影与主流价值[N];经济观察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妍;新光天地秀时尚 鄂尔多斯展精品[N];中国服饰报;2010年
5 施耐德 (Axel Schneider)荷兰莱顿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施耐德:警醒市场化给学术研究带来的简单化风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新萍 徐世澄 (记者 王新萍);拉美不愿再做“美国后院”[N];人民日报;2010年
7 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余金成;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0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东;七大疑问拷问中国“马克思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安启念;“马克思学”在中国:从冷落到热捧[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洪安瑞 Andrea Riemenschnitter 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洪安瑞: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2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D];吉林大学;2009年
3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赖英晓;饥饿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5 李梦;第六代电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段国选;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厉有国;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亚军;历史理论的“问题结构”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建[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崇慧;男性双腋杖残障者西装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吴培林;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创作特点和演绎方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3 李佐;多元系统理论下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黄光秋;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实践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程斐;意识形态幻象[D];苏州大学;2009年
6 王博;当代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廖璐姗;《简·爱》两译本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8 李祥震;辉煌后“重现”的矛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丹青;论“鸿鹄之作”[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张杨静;美国总统竞选新闻语篇中转述引语的对话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3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