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关于艺术家的思想
本文选题:朗吉努斯 + 艺术家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古希腊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独立于艺术家思想的外部真实,而对艺术家本身的兴趣则相对缺乏。朗吉努斯打破了这种局面,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从外部真实投向艺术家本身。他关于艺术家的思想可以从两种关系里揭示出来,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其一,在艺术家的自然天性与后天艺术训练的关系方面,他反对同时代人重自然而轻艺术的观点,试图在两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坚信创作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其二,在艺术家与古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方面,他为没有天赋者指出了一条成就伟大作品的道路,即摹仿古典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不同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摹仿论,他所指的是艺术家对古人的一种精神性摹仿,摹仿概念由此获得全新的含义。
[Abstract]:The main object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was independent of the external truth of the artist's thought, but the interest in the artist itself was relatively lacking.Langinus broke this situ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paid attention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artist himself.His ideas about artists can be revealed in two relationships, many of which are contradictory.Firs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nature of the artist and the art training, he opposed the view that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nature rather than art, and tried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and his firm belief in the creation of works of noble style.Both are indispensable.Secondly,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classical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he points out a way to achieve great works for the ungifted, that is, to imitate classical writers and their works.Unlike Plato, Aristotle and Horace, he refers to an artist's spiritual imitation of the ancients, from which the concept of imitation acquires a new meaning.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YJA752004)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姚爱斌;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马奔腾;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杜作润;国外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特征、案例及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7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8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9 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章晓岗;陈静瑶;;色彩通感与电视广告创作[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3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存在话语与历史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房尚文;论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昆;关于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的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广垠;治理腐败——制度他律与道德自律的非均衡性[D];苏州大学;2003年
6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惊涛;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D];湘潭大学;2003年
8 周治伟;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永久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10 曹丙燕;在历史的河道上[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2 王福阳;;对话审美中的三位一体[J];艺术.生活;2007年06期
3 刘晓霞;;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思想[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云慧霞;;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宗白华美学思想[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6 王珂;;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审丑转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宋冬莹;;论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8期
9 黄鸣奋;;审美计算的兴起[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宝林;;从“杜尚难题”审视现代主义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康生;;毛泽东美学思想初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秦彦士;;人的二重性与艺术悖论——古代艺术政治论到现代功利论的文化误区[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公木;;毛泽东美学思想发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6 庄严;章铸;;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典型形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7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9 ;全国美学会议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座谈美育和形象思维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马岚邋高胜难;浅析达·芬奇的美学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3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4 高建平邋王春辰;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谢诚;美在静谧和谐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杭间;无法拒绝的“伟大”[N];文艺报;2001年
7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8 孟建伟;科学与生命[N];光明日报;2005年
9 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兆杰;味美论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长喜;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康德审美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许利敏;生命的自我救赎[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姜策;人生与艺术的合流[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8 李艳;达·芬奇科学美学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李琪莉;“美”即为弥补心理缺失之物[D];重庆大学;2009年
10 王莎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