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之辩证观
本文选题:暴力美学 + 暴力事件 ; 参考:《哲学动态》2012年11期
【摘要】:正在中国,"暴力美学"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谈论暴力美学问题。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问题。这就有必要对暴力美学问题进行一番清理、反思、辨析,并追问暴力美学的所指,暴力美学有无人性根据,以及怎样看待暴力美学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等问题。
[Abstract]:In China, "aesthetics of violence" is a new word that appeared at the end of 1990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talk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ce.How to understand,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esthetic theory and aesthetic practice in front of u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up, reflect, discriminate and ask the questions of violence aesthetics, such as whether there is human nature, and how to trea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c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泳华;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1期
2 黄忠晶;论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兼对几种观点的评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杨在攀;;关于“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假设[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萍;;浅议审美泛化——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4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任艳善;;从文艺心理看艺术幻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臧仲伦;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作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张沛;;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晶;;在文学与艺术的融通中拓进文艺美学[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9 张良丛;;大众阅读与解释的操控——试论托尼·本尼特的阅读理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10 支运波;;杜威的生态审美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谢明星;郝春东;殷融;;文明的显化:文明与潜意识关系的新视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秋荣;通感在触屏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6 赵文婕;“易质”思考—设计思维与表现方式[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7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泳华;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1期
2 杨卫华;;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审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姚大志;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4 张鹤鸣;精神分析与唯物史观[J];岭南学刊;1996年04期
5 王中信,木白;文明时代对野蛮的认同——弗洛伊德心理学批判[J];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02期
6 王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7年03期
7 张世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J];学术探索;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Г.雅科夫列夫 ,赵洁珍;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对象和结构[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07期
2 彭修艮;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科学[J];江汉论坛;1987年09期
3 何明;直指心源 明心见性——严羽美学理论思维的内向性[J];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05期
4 刘冠君;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美学发展浅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彦永;;“有”与“无”——庄子美学思想的辩证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牛宏宝;;美学的场域转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杨粮称;;论中国美学在发展中的创新[J];才智;2010年08期
8 刘志一;如何评价王国维和蔡元培的美学理论?[J];学术论坛;1982年03期
9 王政;略论元代戏剧美学理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10 叶太平;试析欣赏含蓄美的心理流程[J];学术界;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朱印海;;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政治意识比较分析[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定国;;论审美与做人[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2 刘蓓;西方环境美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3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钱竞;一位在左翼营垒中具有独立个性的美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7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曾繁仁;论生态审美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5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6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贝伦;论中国现代政治标语、口号中的暴力美学[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阳;吕o偯姥Ю砺厶逑笛芯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沈莉;阿多诺否定美学的现时观照及其对文艺创作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斌;马尔库塞美学的生存论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毋燕;非同一性的艺术重构[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彦婷;柏拉图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美学理论批评比较[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峗;阿诺德·柏林特的参与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郑德;蔡元培美学思想流变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8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