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内在联系
本文选题:中国现代美学 + 心性之学 ; 参考:《文学评论》2015年04期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偏重审美和艺术的功能价值,重视美育,倡导人生艺术化,具有"国民性改造"的强烈本土问题意识。这种思想并不源自对欧洲美学的接受,而是来自对传统儒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传承。宋明心学讲求价值优先,注重个人道德人格的养成,把去除私欲作为恢复良知的关键环节。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定位成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和朱光潜等美学大家选择美学、重视美育、强调审美无利害性功能的传统思想资源。中国现代美学与传统儒家心性之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历史连续性,以"审美功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可被称为"心性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创立反过来确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学理基础,甚至意味着整个"中国美学"的确立。"心性美学"的价值定位、思维方法以及本土问题意识,对当今中国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emphasizes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unction valu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esthetic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art of life, and has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problems with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is idea does not originate from the acceptance of European aesthetics, but derives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hear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takes the removal of selfish desire as a key link in restoring conscience. These ways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have becom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Wang Guowei, Cai Yuanpei, Liang Qichao and Zhu Guangqian, who choose aesthetics, attach importance to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mphasize the aesthetic non profit function. In the obvious historical continuity,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with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as the main feature can be called "heart aesthetics", which in turn establishes the modern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ev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hole "Chinese Aesthetic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eart aesthetics", the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original. The awareness of soil proble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关系研究”(项目号:12BZW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霖;;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修银;刘毅青;;中国现代美学传统之发掘[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2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0期
3 俞巍;江山;;论中国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及影响[J];大舞台;2013年11期
4 ;中国现代美学仍在“前美学”阶段[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1期
5 肖友;;《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问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吴中杰;;开拓期的中国现代美学[J];学术月刊;1993年06期
7 邹华;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J];人文杂志;1996年04期
8 李应龙;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李应龙;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杜卫;;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健;;梁启超的文体革命与中国现代美学模式的确立[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金雅;;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李庆本;;中国现代美学的四种形态[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5 王德胜;;现代中国美学历程——中国现代美学史三题[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6 ;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目录[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2 郑玉明 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3 金雅 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张永健 刘茂华;中国现代美学传统的发掘和重释[N];文艺报;2013年
5 潇牧;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启与西学[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 金雅;人人都做“美术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梁启超:以趣味超拔人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李晓雯;艺术的精神与哲学的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形态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田雷;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崇高审美范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22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2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