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重构——韦尔施美学思想管窥
本文选题:重构美学 + 审美泛化 ; 参考:《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摘要】:韦尔施是独具个性色彩的后现代美学家,他反对独断霸权的传统美学,呼唤美学重构。当审美泛化在消费社会中流于肤浅和表面时,他提醒人们注意深层审美化问题。他用"家族相似性"重新界定审美内涵,并渴望建立一种多元、异质、对话、交流的伦理政治美学,期待通过美学公正来实现政治公正。
[Abstract]:Versch is a postmodern esthetician with unique personality. He oppose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arbitrary hegemony and calls for 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When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is superficial and superficial in consumer society, he reminds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deep aesthetic appreciation. He redefined aesthetic connotation by "family similarity" and longed to establish a kind of ethical and political aesthetics of pluralism, heterogeneity,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expecting to realize political justice through aesthetic justic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6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7 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8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钱民辉;;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2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3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5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韦映;现代传媒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9 王文棣;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薇薇;;人造美女的美学盲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谢纳;;审美与审美泛化: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艺术[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亚军;;重构美学——韦尔施对传统西方美学的批判与拯救之思[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刘发开;;重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李耕;;浅析大众文化的审美转向[J];美术大观;2008年02期
6 李勇;李姣;;媒介复制、审美泛化与价值悖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4期
7 程姝;;审美泛化语境下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02期
8 张杰;;诗意的栖居——从艺术的起源观照当代“审美泛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袁春红;;建构超越美学的美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章辉;;论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思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琳;电影需要怎样的价值判断[N];文艺报;2010年
2 范垂功;如何表现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3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5 傅守祥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视觉文化的转向与形象产业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庄桂成 陈国恩;文学的审美泛化[N];人民日报;2006年
7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8 金元浦 曹文轩 董小玉;时代文艺需要怎样的美[N];光明日报;2005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吴学平;另一个视角下的唯美主义[N];文艺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冠君;当代审美时尚: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2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4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