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发布时间:2018-05-04 10:32

  本文选题:老子 + 审美 ; 参考:《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摘要】:老子“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的审美乌托邦对中国的美学发展影响至深 ,其核心就是脱离语言 (文字 )追求虚无美。老子排斥“美言”与“知” ,实际上 ,恰恰是“美言”与“知”构成了真实之美。形式美才是至高之美 ,汉字高贵典雅 ,与凡有异 ,除了汉字是“道”的载体之外 ,还因为汉字是一种绝好的形式 ,在这一形式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只有把“美言”与“知”联系起来 ,才能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Abstract]:The aesthetic utopia of Laozi's "unbeautiful words, beautiful words", "those who do not know, those who do not know"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pursue the beauty of nothingness without language (writing). Laozi rejects "good words" and "knowledge", in fact, it is precisely "good words" and "know" constitute the true beauty. The beauty of form is the supreme beauty,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noble and elegant, and different from every other, except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carrier of "Tao", but also because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an excellent form, in which there is an inexhaustible beauty. Only by associating good words with knowledge, can Laozi's aesthetic utopia be removed.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2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杨慧民;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优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振龙;统计哲学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4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6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程文迪;作为习俗的诗[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时宏宇;;美、审美与艺术的界定——与王祖哲先生就艺术等概念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6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吴子林;;“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诠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9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10 葛祥国;马国照;;浅谈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角[J];山花;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3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7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7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8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2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42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