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的李泽厚
本文选题:李泽厚 + 原始积淀 ; 参考:《读书》2010年11期
【摘要】:正《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New York London:W.W.Norton Company,2010),是甄选、介绍、评注从古典时期至现当代的世界各国批评理论、文学理论的权威性著作,所入选的篇章皆出自公认的、有定评的、最有影响力的杰出哲学家、理论家和批评家。第一版由文森特.利奇(Vincent B.Leitch)主编,出版于二○○一年,出版后好评如潮,很快成为全世界各地大学最流行、最重要的批评理论教材之一。二○一○年此书出第二版,文森特并有其他六位世界级教授参编。此版收入一百四十八位著者的一百八十五篇作品,始于古希腊的高尔吉亚
[Abstract]: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published by N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London:W.W.Norton Company 2010, is a selection,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on critical theori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from the classical period to the present and present. The selected texts come from the most influential outstanding philosophers, theorists, and critics. The first edition by Vincent. The editor of Vincent B. Leitchi, published in 2001,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mportant critical theory textbooks in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10, with Vincent and six other world-class professors. This edition contains 185 works by 148 authors, which began in ancient Greece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阳;;启蒙者的优越感[J];粤海风;2010年01期
2 王学典;;“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3 刘再复;李泽厚;;审美判断和艺术感觉——与李泽厚谈美学[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朱立元;;试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两个本体”论[J];哲学研究;2010年02期
5 毕宝魁;;《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本义辨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代洪亮;;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新启蒙主义”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石长平;;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建构的历史语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彬彬;;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J];文艺研究;2010年03期
9 程光炜;;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10 张隆溪;;中西交汇与钱锤书的治学方法——纪念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J];书城;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单怡;;对刘璋历史评价的再思考[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臧宏;;谈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两个“转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刘丽华;;从《九章》看屈原自沉前的复杂心态[A];中国楚辞学(第九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二)[C];2007年
8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高省;;思维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前提[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10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诒三;“子见南子”疑案再考[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本报记者 蓝恩发 唐晓诗 刘杰;2010奋发有为[N];沈阳日报;2010年
3 申霞艳;意义危机与叙事自由[N];北京日报;2010年
4 王彬彬;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N];南方周末;2010年
5 潮白;“城更静”在当下怕是奢求[N];南方日报;2010年
6 林同华;《美学散步》整编的来龙去脉[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项义华;规范的缺失与自我的迷失[N];南方周末;2010年
8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价值失范的“学术论战”?[N];文学报;2010年
9 施雨;李泽厚入选《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N];文艺报;2010年
10 葛兆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3 曹峰春;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金燕;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禅思传统在悖离中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影舒;《诗经·国风》男性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敖小东;深渊与拯救[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宏;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晓敏;陶渊明生死观与佛教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飞;二十四孝教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宁;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学意蕴[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8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