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审美静观主义:一个现代美育的视角
本文选题:审美静观主义 + 现代美育 ; 参考:《美育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审美静观主义是与近代美学、美育相伴生的一种思想方式与取向,其主要表现,是将审美活动看做主体区隔于客体而对客体表象所作的静态、自足的观照,并以此"理想"机制为目标建立美学体系、规划美育方案。但事实上,审美活动是一个由肉体全面参与的、由各种感官的主动贯通导致精神状态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而并不仅仅限于理想状态下以单纯的感官为被动接收端口的静态的心理认知。如果我们能够在美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开发、实现艺术与人的生命体之间的密切的动态交互作用,那么,人的生命力或将得到重新焕发,科技对文化生活的压制或将得到缓解甚至转变。这就是超越审美静观主义在现代美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充分开发某种艺术所具备的所有特性,让学生身心的各个层面获得积极贯通和协调发展,全面焕发其生命活力,应是当下美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Abstract]:Aesthetic contemplation is a way of thinking and ori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modern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ts main expression is to regard aesthetic activity as a static and self-sufficient refle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 by dividing the subject from the object. And the "ideal" mechanism as the goal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system, plann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rogram. But in fact, aesthetic activity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body is fully involved, and the active penetration of various senses leads to a positive change in the mental state. It is not limited to the static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with pure sense as the passive receiving port in ideal state. If we can make full use of, develop, and realize the clos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n the vitality of human beings may be rekindled. The suppression of technology on cultural life may be alleviated or even transformed.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cending aesthetic medit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I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reform direction for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to fully develop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ertain art, to make th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develop actively and harmoniously, and to coruscate their vitality.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宛小平;;以中国传统智慧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3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丁立群;;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岸挺;;诗性的生命 审美的存在——三论《多余的话》[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1963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