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一 中和至美──谈孔子的审美标准
本文选题:思无邪 + 中庸 ; 参考:《齐鲁学刊》2000年01期
【摘要】:千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把“思无邪”作为孔子的审美标准,,其实,全面、准确地考究孔子的审美标准,应是“中和之美”。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尚中”、“尚和”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原则。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拓展,这成为他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中庸之美在美学上就是中和之美,不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均如此。孔子的中和之美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 academic circles have regarded "thinking without evil" a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Confucius. In fac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study of Confucius' aesthetic standard should be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Confuciu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his predecessors' thought of "Shang Zhong" and "Shang he", and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mean". After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d expansion, it became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his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problems. The beauty of the mean in aesthetics is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whether natural beauty, social beauty, artistic beauty. Confucius's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is universal and representativ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成德;;孔子的“思无邪”与其中和美学思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邓东;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点[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薛永刚;从“中庸”层面对《诗经》“思无邪”的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4 鲁洪生,邸艳姝;孔子《诗》说研究——兼论孔子《诗》说对儒家诗论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种剑德;;“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辨[J];学术交流;2011年02期
6 邓承奇;孔子美学的潜体系[J];孔子研究;2000年01期
7 文伯伦;论“思无邪”[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8 董晔;李妍妍;;《诗经》和《论语》中的“思无邪”比较[J];唐都学刊;2006年03期
9 江边;;无邪[J];北京观察;1995年09期
10 姜玉琴;;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从孔子对《诗经》的编订与评价谈起[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升栋;;寻找中庸自我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玮芳;林以正;黄金兰;;心理区隔模式之测量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蔡信v|;;孔孟安身立命之道——行乎中庸[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孙劏如;;否极泰来?:初探华人阴阳思维[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添富;;孔子诗教理论的时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新雄;;孔子与《诗经》[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蓝华增;;孔子诗学的价值[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9 王安庭;;试论《三字经》的德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Theo Cope;;“诚”的心理学意义与实践[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脑商报在线 刘一冰;林中庸:回归渠道本质[N];电脑商报;2005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毛佩琦 本报记者 郑焱 整理;“和而不流”,才是真正的强者[N];新华日报;2010年
3 于亮;第一仅是一张入场券[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记者 隆振葵 通讯员 秦成志;中庸乡农民爱订书报学技术[N];广西日报;2005年
5 通讯员 李忠 李璇;中庸:依托黄金水道打造生态旅游乡[N];桂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黄旭;爱普生之痛[N];电脑报;2006年
7 义川;Sun:从偏激到中庸[N];网络世界;2007年
8 彭承文;拒绝中庸的COMBO[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9 晴文;初春扮靓及膝裙[N];中国商报;2001年
10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泽民;论儒家中庸之道[N];甘肃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THEO A. COPE;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孙学功;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9 曾军;义理与考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祥勇;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茂军;唐太宗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叶晓璐;中庸人群情境决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3 邵爱国;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大学;2003年
4 刘清涛;宇宙文章,半里乾坤——论林语堂的中庸[D];延边大学;2004年
5 赵文艳;韩非治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高峰;周作人中庸思想探源[D];华侨大学;2007年
7 刘洪柱;孔子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郭开创;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琼;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世琅;中国书画中的中锋及其美学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963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