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学派”论纲
本文选题:中国审美学派 + 审美反映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5期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建构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并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引发了一系列历久弥新的学术命题,开辟了宏阔的学术空间,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审美学派"有着敏锐的"问题意识",它抓住了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国人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仍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Chinese Aesthetic School", represented by Qian Zhongwen, Tong Qingbing and Wang Yuanxiang, has constructed a new system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with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as the core though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realistic soil of China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become perfect,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long-lasting academic propositions and opens up a vast academic space. It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and "Chinese Aesthetic School" has a keen "problem consciousness", which has grasped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Aesthetic School" and its theory can guide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practice, promote the Chinese people'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moral realm, and participate effective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e. It will st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王元骧;论艺术研究的实践论视界[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赖大仁;关于文艺本质特性问题的思考——读王元骧先生几篇近作有感[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
4 张法;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对2004年一种学术现象的中国症候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82年06期
6 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J];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7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8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9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J];文艺研究;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2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5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红专;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尺度的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2 张世英;;希腊精神与科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王岳川;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4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5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6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7 钱中文;论文学形式的发生[J];文艺研究;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丽君;;论理想与反理想背后的美学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黄力之;;主客体关系与审美反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9年06期
3 陈德礼;艺术对象与审美反映[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4期
4 吴子林;;“中国审美学派”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吴子林;;“中国审美学派”:理论与实践——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研究中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02期
6 代迅;审美反映就是审美创造[J];文艺研究;1993年03期
7 谭容培;;论审美反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2年03期
8 谭容培;;论审美反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3期
9 刘秀兰;简论卢卡契考察审美反映的方法与原则[J];唐都学刊;2000年01期
10 黄力之;;主客体关系与审美反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2 陶淑兰;总体性追求与审美乌托邦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7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