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伽达默尔艺术作品时间性概念
本文选题:伽达默尔 + 解释学 ; 参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摘要】:在批判主体性美学的过程中,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在时间中发生、开启的过程。从而将时间性概念引入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中。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作品的时间性体现在:与节日一样,艺术作品在重复中生成自我的同一性;在对作品的理解性"逗留"中,作品的接受者摆脱了外在的可度量的空洞的时间,沉浸在内在的本真时间中;这种时间性是类似于神学上的"同时性"概念,体现了"同在"(Mit-Dasein)这一艺术作品存在的本质。伽达默尔提出艺术作品时间性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批判了审美现代性对艺术作品"无时间性"的理解,是伽达默尔对审美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Gadamer regards works of art as a process that occurs and starts in time. Thus, the concept of temporalit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xistence of works of art. In Gadamer's view, the timeliness of works of art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as in festivals, works of art produce identity in repetition;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works of art, "staying", The recipient of the work gets rid of the external, measurable and empty time and immerses himself in the intrinsic true tim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theological concept of "synchronism" and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k of art "being with" Mit-Dasein. The significance of Gadamer's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emporality of artistic works lies in that it critic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imelessness" of artistic works by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Gadamer's criticism of aesthetic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洲;;浅析伽达默尔对语言工具论的批评[J];求是学刊;2010年06期
2 王业伟;;论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3 刘昱;;理解与语言的共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业伟;;论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概念[J];兰州学刊;2008年02期
5 郑涌;;哲学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J];读书;1992年03期
6 何卫平;试论伽达默尔对辩证法的解释学“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文建平;;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历史与主体概念探析——以《真理与方法》中的第二部分为中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邹徐文;理解的哲学意蕴[J];江海学刊;1995年02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淼;;西方当代解释学理论及其思想脉络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开会;;利科的历史观探析[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7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陈宏;;特定颜色靶子时间性错觉结合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何卫平;;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交汇——近代西方解释学由局部向一般转化一个重要动力[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黄小洲;解释学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当代学术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0年
2 姜广辉;中国为什么没有解释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从古典学到解释学的西学传统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9年
4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6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7 章乐天 (书评人);一位纯粹哲学家的纯粹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10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德军;理解生命[D];复旦大学;2010年
2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4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5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韩梅;自身与他者的辩证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8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9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10 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筠筠;时间视域转换对哲学解释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志君;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艺术存在论的接受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孟岗;解释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佳;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与游戏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海军;伽达默尔的游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8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