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庄子与马斯洛的艺术观
本文选题:自我实现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摘要】:正 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差和浩瀚太平洋的空间障碍并没有隔断庄子与马斯洛的思想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仅仅是单向的)。原因不仅在于马斯洛爽快地宣称道家观念对自己的影响,而且在于二者的主张的确不乏息息相通之处。他们虽然均非专业意义上的艺术家或艺术理论家,但都有谈文论艺的爱好,并且,由此而显现的艺术观均以人的最高需要、最高目标和最高楷模为鹄的。可以说,庄子展开幻想的轻灵翅膀企求邀游“逍遥之虚”,而马斯洛则迈着科学考察的沉重脚步试图到达“人性能达的境界”。本文将依次比较他们对艺术与最高需要、最高目标、人格最高楷模的关系的看法,为阐明道家学说的国际影响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地位略尽绵力。
[Abstract]:The time difference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nd the spatial barrier of the vast Pacific Ocean do not separate Zhuangzi from Maslow's thought connection (of course, this connection is only one-way). The reason is not only that Maslow claims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ideas, but also that the two ideas are closely related. Although all of them are not professional artists or art theorists, they all have a hobby of discussing literary theory and art, and the art outlook that emerges from it is aimed at the highest needs, the highest goals and the highest role models of human beings. It can be said that Chuang Tzu unfolds the light wings of fantasy and seeks to visit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void", while Maslow tries to reach the "realm of human nature" with the heavy steps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ir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highest need, the highest goal and the highest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aoism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方;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学派——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理论观点概述[J];心理科学;1981年04期
2 林方;;试论人本心理学[J];心理学探新;1981年02期
3 荆其诚;心理学发展的道路[J];心理科学;1982年04期
4 韩进之;;马斯洛个性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3年04期
5 袁继富;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楼培敏;异军突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J];社会科学;1987年09期
7 谢庆绵;评西方管理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8 武珍;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开发潜能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9 熊冬炎;;简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潘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美国的对立文化运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未来走向[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赵春音;;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夏倩倩;;陆王“心学”心理学意义微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健;张大均;;人本心理学教育思想研究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马鹏翔;;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岚 申荷永;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0年
2 ;老人病毙闹市无人问[N];中国老年报;2001年
3 刘毅 彭永东;在历史中把握未来[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朱志荣 范英豪;历史与逻辑的交织[N];人民日报;2003年
5 ;海峡两岸学者打造“世纪心理学丛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朱志荣 范英豪(苏州大学文学院);历史与逻辑的交织[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石太印;心理惩罚孩子要慎重[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潘文新;人才流失不只经济原因[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高云君;重写你的历史[N];四川日报;2004年
10 韩雪涛;让我们阅读心理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袁彬;刑法的心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吴鹏泽;中日学生对媒体态度的比较研究及提高媒体素养的策略[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陶云武;员工潜能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伟;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盖立春;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海辉;排球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季菊兰;论如何在大学阶段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娴;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丽君;马斯洛人性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朱丹;从人本主义角度看需求分析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淑燕;试论马斯洛人文视野中的科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綦振芳;主体参与式语文教学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迎春;关于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5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4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