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本文选题:生态美学 + 自然美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摘要】: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Abstract]: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discussed by domestic aesthe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is discuss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id for the re-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beauty, and even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natural beauty", which has long troubl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will be solved as a result. However, it is easy to question whether ecology can become aesthetic, because ecological beauty can not replace natural beauty, and it lack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natural beauty can advance and retreat freely between phenomenon and essence. At present, the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es not in creating a new subject, but i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beauty and providing a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natural aesthetics. The "new" of this new natural aesthetics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1) the scope of natural beauty has been expanded: ecology, landscape, (2) the essence of natural beauty is redefined: the organic natural view of modern ecology provides a self-fulfilling aesthetic essence for natural beauty)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redefined. Establishment: the one-dimensional "man assesses nature" gives way to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apprec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al obj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6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7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U,
本文编号:2045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4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