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趣味共同体”与审美泛化再考察

发布时间:2018-06-23 16:41

  本文选题:趣味共同体 + 审美泛化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摘要】: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Abstract]:Aesthetics has always been the manifestation of life practic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ch reflec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demand for social life both spiritually and socially. Therefore,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show different demand inten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people naturally take different stratum, identity and life style as the distinguishing measure, and gradually form different aesthetic groups, that is, "interest community". This is the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ical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esthetic of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 Daily Lif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毛崇杰;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2 王德胜;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徐从辉;;网络文本逻辑与城市想象——以70后、8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芦晓春;李兴佐;刘林;叶齐茂;;村庄权力结构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9 薛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浅析大众媒体缔造下的现代消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张莉莉;;试论《白噪音》的拟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丁东宇;;试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孙慧玲;唐桂娟;;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契合[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芹;;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分析[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首婧;黑龙江当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壮志;农民工题材影视中的底层表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J];读书;2004年11期

2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3 钱竞;中国的文艺学不会消亡[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4 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5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6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7 王德胜;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8 鲁枢元;价值选择与审美理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论”的再思考[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张春梅;;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范秀娟;;民歌与当代美学问题[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4 李华林;刘敏;李天道;;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廖志亮;;审美距离的现代性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张弓,苏颖;“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沈晴;;文学审美泛化与文学的超越意识[J];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9 陈正勇;;文化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亚军;;重构美学——韦尔施对传统西方美学的批判与拯救之思[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益;;网络艺术审美特性探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4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5 庄桂成 陈国恩;文学的审美泛化[N];人民日报;2006年

6 范垂功;如何表现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8 林琳;电影需要怎样的价值判断[N];文艺报;2010年

9 刘悦笛;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翔宇;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玲莉;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审美泛化趋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5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冠君;当代审美时尚: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7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7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