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学思想之比较——以“自然观”影响为中心
[Abstract]:The Eastern aesthetic though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ise and eulogize of natural life, especially Chinese and Japanese. The two nationalities of China and Japan have a common cultural system as the eastern countries, but they have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aesthetic qualities. Among them,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view"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idea of natur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is to emphasize the blending of heaven and man. It eliminat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in and the guests, achieves the unselfish "heaven and earth and me", and makes the spirit reach the state of natural beaut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the Japanese nation triggered him with the bloom of the natural wind and the season's glory. The impermanence and loneliness of life experience and sublimation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life fully reflect the uniqueness of Japanese nation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07CZW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大江;陈其兵;胡庭兴;刘光立;孙大远;;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美学价值的应用及其意境的探析和设计——以成都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2 程晓昆;客体语言的中西文化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李颖;;合和之声——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文化探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张明国;中日技术发明创造模式与社会文化比较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姜克滨;;试论“庄子叹骷髅”故事之嬗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桂勤;教育成功的代价——对日本考试地狱的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7 张全辉;;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8 戴景平;;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对立——中西方人生哲学理论基础的差异[J];长白学刊;2010年06期
9 谢忠宇;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管萍;;浅论佛儒道三教之融合[J];沧桑;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江嵩;于洪波;;试论日本前近代的闭关锁国与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陈玲玲;;日本樱花旅游开发研究[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连观;文艺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樊淑敏;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娜;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发鹏;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yN;《礼记·乐记》研究论稿[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婧;佛教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2 欧阳方怡;重庆梁平木版的活态保护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4 吴蕾;中国茶叶包装的装饰纹样设计[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盛楠;浮世绘审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6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周蕾;苗族服饰造型艺术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发掘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8 宫承涛;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趋向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9 许会;从唯美到耽美[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潘惠敏;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日本民族审美特质[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丽;;日本文化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2 徐万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冯佐哲;清代前期中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J];史学集刊;1990年02期
4 程麻;;日本“虫”和中国“龙”[J];博览群书;1998年05期
5 刘邦一;;中国瓷器审美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周一良;荣韦菁;;日本文化特征[J];电影艺术;1989年01期
7 萧功秦;;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日本[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4期
8 韩竞;谈《过猴山》中的审美情趣[J];艺术研究;2004年03期
9 聂芳;;宫崎骏动画美学风格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02期
10 张天曦;宋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懿;;中、日民族化风格平面设计的差异[A];2004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李焱荣;刘中平;王东;何万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3 甄橙;;中国的西方医学史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庞慧敏;吴镝鸣;;试论“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话语构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黄国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生态学的演变与发展[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马长锁;;中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新进展[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潘伟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懋基;蔡鑫;涂承林;;中国重力勘探的发展与展望[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10 傅冰骏;;对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兰;日本文化厅长官恳谈振兴日本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林瑞华邋张良仁;日本文化周亮相申城[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崔];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多大[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驻日本使馆文化处 石泽毅;解剖奋进中的日本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周轩进;从“天国”“天妇罗”谈日本文化性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6 蓝师发;韩国解禁日本文化[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7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 王勇;这是对日本文化的误解[N];北京日报;2007年
8 记者 韦驰;珠海家庭悄然流行挂油画[N];珠海特区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妍;彬伊奴 盛放的希望[N];中国服饰报;2008年
10 张建立;60年来日本文化研究述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琛;中国水产品市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2 盖艳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4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心宇;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陈明晖;庞加莱在中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10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杰;新世纪日本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朱建博;FDI在中国的区域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存彪;中国多层次直销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付娟;转型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李范一;试论中国基金会的企业化运作[D];东北大学;2005年
6 吴涛;“刘翔效应”对我国田径运动影响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7 刘佳;中国电信业关系营销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成;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浅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一;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肇端[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143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4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