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情本体”
[Abstract]:In the 1980s, in the great changes experienced by Chinese society and in the space provided by the political trend of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Li Zehou guid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by following the academic creative spirit of the 1960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subversiv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s until ethics, and the so-called "subjective practical philosophy" have provided a philosophical weapon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ideological banner .20 of that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厚;刘绪源;;李泽厚谈学术思想三阶段[J];上海文学;2011年01期
2 谢文郁;;李泽厚的“吃饭哲学”读后[J];原道;2008年00期
3 刘清平;;杂新、杂乱与杂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读后[J];博览群书;2002年08期
4 彭富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J];读书;2002年07期
5 陈金川;;田辰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新论——兼与李泽厚观点相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3期
6 张文初;;本体之情与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情本体”[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7 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8 徐振玺;;美育视野观照下的“情本体”[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刘再复;;海德格尔激情[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10 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方;;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对抗——当海德格尔遭遇卡尔纳普[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杨国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4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黄颂杰;佘碧平;;试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6 李章印;;科学的本质与限度——海德格尔的历史性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仰海峰;;人的单向度化与形而上学的回归——读《单向度的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9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光旭;;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士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思与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4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肖鹰;告别“离家”的艺术[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杨立华;尼采的缰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8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9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7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郁;论海德格尔的后期语言观[D];山西大学;2006年
4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6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9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2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5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