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审美文化场景的三大主题
[Abstract]:Since the new era, aesthetic cultural activities began to shift in large quantities to the private sphere with freedom as the core. In the free choice of personalization, the existence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piritual perception which were once suppressed begin to return to public cultural space on a large scale, and are manifested in three main aesthetic cultural scenes: first, The emergence of daily life scenes; second, a large number of derivation of body images; third, the continued warming of privacy fever. These thematic scenes are deeply involved 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their analysis will reveal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culture and political, economic, commerc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2 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明;近代西方书信体小说与主体性话语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孟强;;伊恩·哈金的科学哲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1期
4 郝立新,张伟;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隋岩;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彭永珍;从电影的兴衰看视觉文化走向[J];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马汇莹;倾诉在“拟态”人们的情感空间[J];新闻爱好者;2004年07期
8 郭小平,蔡凯如;私密话题:当代中国私人话语向大众传媒的扩张[J];新闻大学;2003年02期
9 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3期
10 杨杰;大众文化:文化与大众的双向建构[J];阴山学刊;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2 唐勇;;共识规划——通往和谐社会之路[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6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D];上海大学;2006年
4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5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6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9 谢梅;新闻与消费[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张苹;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来仪;城市发展新动力[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琦;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郭新洁;赛博空间的小说艺术[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利;经济全球化对反垄断法发展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5 李筱翎;论“五四”女作家小说创作中启蒙意识的嬗变[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涂园园;CCTV-9英语新闻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与分析[D];南昌大学;2007年
7 潘亚茹;对欧阳子作品的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单丹;中国新时期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盛红杰;市民社会视域下的行政权力规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方冰;监狱的法文化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J];管理世界;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夫斯相尼柯夫 ,汤侠生;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5期
2 金亚娜;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J];求是学刊;1990年06期
3 邓牛顿;说“清”[J];文艺争鸣;1990年01期
4 李丕显;独树一帜的美学探索——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浅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谢方;美学研究与应用——“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6 李林;审美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J];学术论坛;1992年02期
7 王学海;;论发展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8 李林;审美文化与人类文化同步发生——艺术考古材料所证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荆学民;论审美文化的客体形态[J];文艺研究;1993年02期
10 李西建;当代文化进程中的审美文化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青瓷的工艺特点与其艺术特色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建良;;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徐放鸣;张玉勤;;《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3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邢煦寰;审美文化与华服创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仲呈祥;警惕艺坛媚俗文化泛滥[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学昕;“全球化”与我们的文化选择[N];文艺报;2001年
8 闫振中;赫赫我祖,来自昆仑[N];西藏日报;2001年
9 夏硕琦;工笔画在复兴[N];西藏日报;2001年
10 程为宝;论文化内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6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邵志华;现代广告的审美之维[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石舞潮;有意味的形式——近体诗格律与中国传统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77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