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审美文化建设面临的三大冲击
[Abstract]:At present,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is mainly impacted and influenced by consumerism, postmodernism and network culture. The consumerism culture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mmodity attribute and the commodity value of the culture, but neglects the aesthetic attribute and the humanity attribute of the culture, which makes the aesthetic culture return to the perceptual life and make it become shallow and vulgar in the course of misappropriating and reforming. Post-modernism not only dispels autocracy and monism but also dispels the found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value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promotes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suspends humanistic rationality which makes aesthetic culture lack due value judgment. We must us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overcome and correct these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give play to the positive guiding ro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亦林;;“恶搞”与网络文化的价值选择[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马建辉;;评文艺中的价值虚无主义思潮[J];求是;2009年03期
3 陆贵山;;文艺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1期
4 付丽;网络泛娱乐倾向的文化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
5 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东;;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2 胡斌;;网络游戏与当代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3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王埃亮;;消费时代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5 吴子林;;“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6 张磊;;论新感觉派唯美—颓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李明;夏光富;;论手机出版物的传播特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原;;价值传播与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9 解诗萌;王家民;;时尚杂志数码插画漫谈[J];今传媒;2008年03期
10 毛雪皎;;豆瓣网对构建当前城市公共领域的有益尝试[J];今传媒;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傅守祥;;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现代性突围与大众文化批判[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韩晗;;后现代语境下的个人叙事、大众传播与媒介失语——也谈“博客出版”诸问题[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金长江;陈小娟;;三峡工程新闻传播:动力、影响、战略与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8 张金海;黎明;;媒体演进的价值规律[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9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7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8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9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漆晓雯;世纪末的“恶魔”[D];苏州大学;2010年
7 罗钰;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沈晓霞;信息时代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庞万红;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小林 ,邓亦林;试论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3 许士密;;青少年网络“恶搞”的成因与疏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10期
4 肖鹰;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审美时代的文化悖论[J];哲学研究;1995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晓丰;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学[J];浙江学刊;1991年01期
2 王一川;;支离破碎的话语世界——后现代主义简析[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3 尹兴;王柄皓;;2009年贺岁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J];电影文学;2009年02期
4 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访杰姆逊教授[J];读书;1986年03期
5 ;如何对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3期
6 王家新;诗人与“两个世界”——读勃莱的新作《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7 李雪峰;李建盛;;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后现代性对抗现代性[J];艺术广角;2001年04期
8 赵欣;;浅析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J];作家;2010年22期
9 吴振华;;国产贺岁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J];当代电影;2008年11期
10 朱国华;陶东风;;关于身体-文化-权力的通信[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张兵娟;;中国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建构[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顾汀;;我国文化讲坛类电视栏目的主体性追求和现代性呈现(摘要)——以《百家讲坛》为例谈此类栏目兴盛的深层原因[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6 韩德民;;谈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审美维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国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城市审美文化建设 呼唤高素质美术教育[N];中国艺术报;2003年
2 单士兵;应警惕膜拜消费主义文化现象[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高洁 张代蕾;抵制消费主义,10位老美一年不购物[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特邀主持人 李樱之 特约撰稿人 江素;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N];杭州日报;2011年
5 彭兴庭;“体育娱乐化”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邓聿文;审视居民高负债与消费主义的危险[N];经理日报;2005年
7 彭兴庭;体育走向娱乐边缘[N];民营经济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杨波;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社会反思[N];解放日报;2005年
9 聂茂;新时期文学的灵魂拷问[N];文艺报;2005年
10 姚全兴;营造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内涵和形象魅力[N];社会科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斌;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3 朱晓军;形象流——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5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江腊生;后现代主义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7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楠;论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2 刘涛;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刘葛霞;大学生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4 王雪;当代消费主义文化批判[D];燕山大学;2010年
5 刘平;原创播客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炜;从文丘里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与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蓝李焰;成都社会分层与符号消费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龚莉红;论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曦云;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当代艺术[D];四川美术学院;2006年
10 汤芊芊;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7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