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意境形成的哲学基础探源

发布时间:2018-08-11 18:55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核心范畴 ,对于它形成的理论渊源问题 ,研究者多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基本认为它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而对于佛教的影响 ,仅作了词源学的考述 ,未能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联系中作深入探讨。本文从分析意境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认为意境在形成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客合一的一元论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影响而形成的 ,以龙树的中观论为代表的中观哲学是意境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石 ,大乘中观思想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并最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category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and art. To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its formation, researchers tend to look for answer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basically believed that it came into being and formed on the basis of Laozhuang philosophy and Zen philosophy.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has been studied only by etymology, and has not been deeply discussed from the inner logical connection of thought 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inking mod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onistic thinking mode of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established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medium philosophy of Indian Buddhism. The meso-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Longshu's theory of middle view i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ahayana's theory of middle view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i's thought and creation, and finally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古风;现代意境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万曙;一个文学史不该忘却的作家——唐伯虎文学创作试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刘学锴;;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李肖;论诗歌的美学表现形式[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周春林;移就辞格浅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 齐敬之 ,别廷峰;建国以来纳兰性德研究情况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4期

6 陆宏弟;从创作心理谈纳兰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2年04期

7 姚晓菲;纳兰性德边塞词论略[J];昌吉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吴红英;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关玉林;论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眺山水诗的继承关系[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余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悟性培养[J];成人高教学刊;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明玳;;心灵的真实坦露——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兰;杜敏;;论人民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主客观相结合的辩证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朱永春;;传统民居的意境构成及现代意义[A];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王定勇;金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王改娣;诗人不幸诗之幸:约翰·邓恩与王维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威;谢叠山诗文论谈[D];南昌大学;2007年

2 梁珊珊;画面题诗,诗美益美[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晶;电视广告中的人文关怀探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刘慧萍;陆时雍诗学理论批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吴凤玲;从盛中唐《唐人选唐诗》诗类分析看士人审美心态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驰;品牌专卖店中人工光的艺术表现[D];重庆大学;2007年

7 陈莉;浅论文学艺术的真实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宫东红;情若柔丝 意似淡菊——论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创作艺术成就与审美风貌[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彬;系统论与中观哲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卢升法;略论佛教哲学的基本范畴——缘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Z1期

3 杨培芝;;我国近年出版有关南亚问题新书简介[J];南亚研究;1991年02期

4 强昱;《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评介[J];哲学研究;1993年11期

5 黄心川;佛教在东亚[J];当代亚太;1998年03期

6 林镇国!台湾;当代欧美佛学研究方法之省察[J];佛学研究;1998年00期

7 姚君喜;意境形成的哲学基础探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孙艳萍;关于《物不迁论》[J];沧桑;2003年06期

9 王萌;佛教文化与科学范式——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10 王萌;科学时代的佛教文化[J];求索;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177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7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