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there is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nd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ffirms the popular culture, advocates the aesthetic to return to daily life, and establishes the" new aesthetic principle "with the essence of sensibility and happiness, while" transcendent aesthetics "advocates that aesthetics transcends daily life. The aesthetic criticism of popular cul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Modernity is divided into secular modernity and reflective modernity, secular modernity is reduced to perceptual alien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elongs to reflective modernity, which is a critique of secular modernity. Therefore, we should absorb the reasonable factors of postmodernism and reconstruct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dopt a dialectical attitude towards popular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ffirm its rationality and admit that "daily life aesthetic" is rich and beautify people's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be alert to perceptual alienation and adhere to the transcendence of aesthetics. Carry out aesthetic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and construct elite culture.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3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4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5 杨春时;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6 陶东风;;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7 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J];文艺争鸣;2008年07期
8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王聪益;;消费时代的诗歌与大众文化产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张松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9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夏泽安;;论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美育[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4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英;独具匠心的读者召唤结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国栋;青年女性的瑜伽修习[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史修竹;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4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5 程光炜;姿态写作的终结与无姿态写作的浮现 新世纪文学读记[J];文艺争鸣;2005年04期
6 李建军;是高峰,还是低谷——评长篇小说《秦腔》[J];文艺争鸣;2005年04期
7 王兆胜;折翅与坠落——谈周涛近期散文的价值迷失[J];文艺争鸣;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龙霞;从文化内容的构成看先进文化的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道全;;《千杯不醉》:消费社会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电影评介;2007年10期
4 闫岩;;两个错位和一点宽容[J];华商;2007年22期
5 赵雯雯;张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兼论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选择[J];青年文学家;2009年09期
6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的发展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7 罗小青;;大众文化的辩证法[J];前沿;2010年01期
8 李朝阳;;大众文化潜在的先锋性之理论探究[J];前沿;2011年03期
9 彭勋;;“大众的避趋”——知青作家的城市文化选择[J];文教资料;2007年05期
10 吴建良;;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结构的变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郭_g;;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三国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10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文化、语言的大众化[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N];文汇报;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德顺;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N];浙江日报;2008年
3 唐际齐;文化精英:“大众化”还是“化大众”?[N];北京日报;2007年
4 邹广文;大众文化与当代[N];学习时报;2001年
5 杨宁舒;笔随时代的肖复兴[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与大众文化一起喝下午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光明;缺乏文化消费会令人精神空虚[N];深圳商报;2007年
8 弥生;塑造大众文化品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李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文化[N];今日信息报;2007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李德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辨[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9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文;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孟凡浩;大众消费社会下的文化转型[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3 易双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及其文化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陈华;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关系中的童谣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红;精英主义立场: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綦亮;《到灯塔去》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宁;海岩创作的大众化倾向[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文锋;大众文化与都市类报纸的新闻传播[D];新疆大学;2007年
9 柴凤品;二十世纪初中国大众文化论争的反思[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路红芳;物化时代的文化困境[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1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8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