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存在或审美与人的自由价值——兼论生命美学的失误
[Abstract]:Aesthetic activity is a conscious and fre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It is an activity that makes a person become a comprehensive, complete and sensual person, but aesthetic activ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obje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s rich and diverse practice. Then through the subjective creation of objects to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 and self-confirmation such aesthetic activities make human freedom have specific value connotation. The theory of life aesthetics makes aesthetic research fall into nihilism by means of simple neg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uts aside the concre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talks about human freedom. It also makes the freedom of man and his life become an unknowable abstract concep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琛;;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12期
2 陈新文;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观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J];职教通讯;2004年10期
3 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7期
4 谭德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杨悦;“经济”的知识论与目的论——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的区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5期
6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6期
7 俞学雷;文本对话·三主机制·多元策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探微[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孙毅;生存哲学对“个体之人”的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1年12期
10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2 陈学广;;论作为风格概念的“稼轩体”和“稼轩风”[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吴宁;;列斐伏尔的人学思想[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10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4 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6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8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9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院生;论汉画像墓主人正面像的起源及功能[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2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张静;古典诗歌艺术研究四题[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玲;论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炜;中国古代文学插图的意境表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鹏程;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价值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绍华;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琼瑛;宪法程序的三维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9 刘小红;日常交往与人的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07年
10 马陆平;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支撑[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工;;今天和明天[J];上海文学;1981年05期
2 曹海东;;《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3 岸田秀;万成;;日本人亲美,还是反美?[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2期
4 吴忠民;;社交、相处能力的自我测定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梁栋华;;抑制自我[J];南风窗;1987年11期
6 张泽元;袁小鹏;周德金;;社会阶段与道德层次——对“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观点的重新评价[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7 保俊儒;;写给自我(外一首)[J];朔方;1989年11期
8 ;章忠民著《人——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迷》出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9 张会恩;;散文本质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10 张会恩;;散文本质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陆慧菁;苏彦捷;;3、4岁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对心理理论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程莉;;《天下无贼》人物人格分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2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玉鹏;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肖泳;女性的发现[D];浙江大学;2006年
6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群香;想象性表征干预对儿童目标投入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樊琳;《我的光辉岁月》和《一切为了爱》中角色之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京;残雪小说中的“自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通林;休谟情感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孙志华;团体心理辅导对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6 胡念飞;追求善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杨凤;《喧哗与骚动》的心理解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邹若竹;一曲爵士乐时代的人性哀歌[D];四川大学;2005年
9 魏莱;历练——表现随想[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付红霞;靠近——由体验到画面[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5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0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