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基于《美学四讲》的本质把握
[Abstract]: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 Zehou made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localize Marxist aesthetics in the "four stresses of Aesthetics", the main content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since the re-recogni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times of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rxist aesthetics should return to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The construction of anthropolog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turn. The human nature structure of subjectiv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are the basic contents of Marxist aesthetics. Chinese native aesthetic resources and experienc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thropological ontological aesthetics by way of example, re-recognition and doc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historic construc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spirit from beauty to beauty, brings Chinese Marxist aesthetics back to the contemporary subject of "new perceptu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基金】:中国政法大学校级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负责人张都爱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刘运好;史晶晶;;哲理与诗性: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渭清;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刘玲;中西近代崇高的价值功能与祈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寸开;;“诗言志”的文化视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侯宏堂;;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周昌梅;;小说应“小”: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考察——从《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文体异同入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9 成敏;元杂剧生命意识探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陈颖;美·审美·审美的史学——立足于美学与史学的交叉点并主要着眼于后者发展的逻辑推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5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9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少华;云纹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江南大学;2010年
2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庞明启;苏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秋芸;闻一多和谐诗学观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楚金光;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贞;地域性对水彩画家绘画风格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文华;南昌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静;千古伤心淮海词[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林玲;高职院校审美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西林;;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人文理想主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8年00期
2 俞兆平;创造社与马克思主义美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瞥[J];南方文坛;2000年05期
4 张德厚;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5 J.希利斯·米勒;陆小虹;;许诺、许诺:马克思和德曼的关于言语行为、文学和政治经济学诸理论之异同[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6 程勇;《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7 ;约稿启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8 ;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期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4期
9 ;世界美学大会首次登陆中国[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0 ;约稿启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及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年会在厦门大学举行[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9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旗;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8年
2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3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7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N];文艺报;2009年
9 潇牧 李雪;中国现当代美学该如何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彭修银;构建当代形态的和谐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2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徐炫;自然何以为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蔡仪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6 崔超;网络文化的审美化与审美文化的网络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瑞奇;倥偬廿载,,浮沉三纪——陈望道美学思想评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鹏翮;论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现代艺术观[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7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6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