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中国化之三种价值趋向
[Abstract]:Kant aesthetics in China, the value stand is difficult to bypass. The value position choice of scholars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One is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western upper, middle and lower. As the first group of Kant recipients in China, Kang Youwei,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and so on, adhere to the attitude of looking up and rising to Kant'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What they accept is a difficult choice for themselves and for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Zhu Guangqian, Mou Zongsan, Li Zehou and other scholars, based on different cultural concepts such as western stud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t materialism, chose the attitude of looking down on Kant'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mong them, the tendency to reduce the value of Kant is very obvious. What they accept reveals is transcending Kant's feelings. The third i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of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and proficiency in German, Zheng Xin, Qi Liangji, Deng Xiaomang, Li Qiuzhi, Cao Junfeng, etc., who can carry out an equal dialogue with Kant's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al Kant face, with a great deal of ideal, so the dialogue with Kant, communication, is a continuous work. Logic and history are intertwined in the choice of three value positions: uplifting, lowering and flattening. Scholars choose different value positions, Kant's Chinese features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achievements are different. It is not wise to say goodbye to Kant's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W01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YJC751040)
【分类号】:B516.31;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戎平;;《炳哥漫步》中的价值立场[J];金山;2008年07期
2 姜广平;;美丽校园:美在文化与价值立场[J];中国西部;2013年03期
3 叶立文;他的叙述维护了谁?——李锐小说的价值立场[J];小说评论;2003年02期
4 汪树东;;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任桂秋;;价值立场:有限与无限之间的使命——诗歌品质论[J];艺术广角;2001年06期
6 何锡章;;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麻显钢;;当下的现实主义艺术及其价值立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毛菁华;;试论老舍创作初期的文化价值立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吴炫;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对象和方法[J];文艺争鸣;1997年06期
10 王松锋;;时代精神对立两项的建构与批判反思价值立场的缺失——从人物形象塑造再谈《兄弟》[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平;《蟠虺》:重提作家的价值立场[N];文艺报;2014年
2 李敏;也说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问题[N];文艺报;2003年
3 评论家、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 李公明;大学读的是知识与价值立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需要恒定的价值立场[N];辽宁日报;2010年
5 何雪松;从我做起实现责任自觉[N];文汇报;2011年
6 陶宏;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立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曾育辉;人民性的价值立场[N];文艺报;2008年
8 田义勇 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主体迷失与价值沉沦为学界痼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学者 童世骏;民主如何才是个好东西[N];东方早报;2008年
10 廖文;文学的立场[N];人民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2367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6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