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与艺术:共享逻辑及其崩溃
[Abstract]:"Fashion is a permanent confession of art, and confession cannot reach the ideal height before it."-the appearance of late modernity or "post-modernity" in Adorno's Aesthetics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ultural logic of aesthetic modernity has been exposed in many doubts. In the late modernity, as the other side, the prospect of non-utilitarian and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 modern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lifeless Ukrain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项目号:11&ZD022)子课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时尚观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J];思想战线;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佳;;从“神圣”到“多元”:试论波普艺术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解构[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2 李胜清;;宏观意向的微观表征——个人化叙事的公共表意机制[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3 张首先;;困境与出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界及运行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曲瑜真;;流浪与回归: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本源意识[J];东方论坛;2008年05期
5 贾明;;大众文化:现代都市的文化主潮——兼论文化与城市的关系[J];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00期
6 罗良清;;从“小人物”群像看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现代转型[J];电视研究;2011年04期
7 杨矗;;虚拟化的都市文化批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田雯文;;齐美尔现代性体验视角下的时尚观——以橱窗展示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9 杨有庆;;空间批评的话语范式——现象学、形式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J];符号与传媒;2011年02期
10 蒋竞;;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关于齐美尔的现代性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郭春明;孤独意识的时代凸显与现实关切[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蒋红群;爱抚伦理学——从齐格蒙特·鲍曼对爱的关系的阐释考察其伦理思想[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卫伟;论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生精神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建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志祥;论西美尔的生命美学[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9 杨春兰;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述评[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曲;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建华;张海英;;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试论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滨下昌宏,王祖哲;生态美学悖论:现代主义的失败,前现代的复活以及后现代的展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安佰鸿;李学萍;;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渡性质[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3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4 王伟;;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莫付欢;;后现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命运[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6 张新勇;杨雅砾;;浅议美学的“现代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汤剑波;;现代性的三个向度[J];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8 杨思杰;;美学是否已经终结——浅谈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学危机[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杨慧;;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7期
10 贺丽;;认识与重写——关于当代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意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10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2 金雅 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高建平邋王春辰;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北师大中文系 王一川;是后现代激活了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9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乔焕江;通往天堂的审美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永芳;阿多诺摹仿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4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5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刘汉芸;从人性和谐美论席勒活的形象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陶立霞;康德美学中的主观合目的性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詹贵斌;当代青春审美文化论[D];南昌大学;2008年
9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10 凌霄;鲍德里亚“超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0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