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
[Abstract]:Aesthetic Anthropology is the product of interdisciplinary blending of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in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backgrou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folk songs and national art has undergone important chang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thropo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national art and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even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文艺美学学科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0 2 1AZJD750 11-440 0 9)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中文学科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途径与模式”。
【分类号】:B8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文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2期
2 廖明君,王杰;大地飞歌: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王杰博士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5年03期
3 黄健云;;审美人类学的新贡献——评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云梦学刊;2006年05期
4 范秀娟;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4年04期
5 覃德清;;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6 王杰,覃德清,莫其逊,张利群,唐桃,李剑峰,格明福,张文杰,于琦;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J];民族艺术;2002年03期
7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8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10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中国美术馆;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均华;潘尚领;;黑衣壮族-泰老民族南迁途中的遗留群体[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覃守达;;黑衣壮审美人类学研究及其开发应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朱光媛;;浅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文化建设[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陆宝福;;百色旅游业发展战略探析[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吉莉;;新形势下的广西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若干问题之我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罗红;;百色民族历史文化一瞥[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简王华;;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化旅游开发[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崔勇;;凸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景观研究——以广西那坡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屯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谢寿球;;壮族干栏文化第一村——那岩风情考察记[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李敏;;百色市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向我们走来[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实习生 白莹 记者 蒋林;壮乡山歌溢满坡[N];广西日报;2005年
3 记者 秦雯;“大地飞歌”唱响世界[N];广西日报;2005年
4 ;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赵忱;一个节日和一座城市的传奇机缘[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曾永联;绿城无处不飞歌 异国情调乐世人[N];广西日报;2007年
7 记者 罗昌爱;’2000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N];人民日报;2000年
8 慕渝;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节高唱民歌新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运涛 张文德 见习记者 黄祖华;南宁民歌节唱进400亿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董言;南宁:非常呵护“非物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陆颖;论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雷文彪;论全球化语境下民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大德;瓦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人类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75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7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