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夫斯相尼柯夫 ,汤侠生;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5期
2 金亚娜;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J];求是学刊;1990年06期
3 邓牛顿;说“清”[J];文艺争鸣;1990年01期
4 宋耀良;宋耀良的生命艺术学研究(二) 生命精神化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新论下篇[J];文艺争鸣;1990年03期
5 李丕显;独树一帜的美学探索——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浅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6 谢方;美学研究与应用——“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7 李林;审美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J];学术论坛;1992年02期
8 王学海;;论发展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9 李林;审美文化与人类文化同步发生——艺术考古材料所证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0 荆学民;论审美文化的客体形态[J];文艺研究;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青瓷的工艺特点与其艺术特色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建良;;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徐放鸣;张玉勤;;《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张未民;东北文学的精神地理[N];吉林日报;2000年
3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4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5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邢煦寰;审美文化与华服创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张秀丽(甘肃省公路工程总公司);知识经济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N];甘肃日报;2001年
9 殷实;铜与蜡,男人与女人[N];华夏时报;2001年
10 施文毅;《紫荆勋章》与岭南电视剧创作[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晓蕾;生生为艺[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5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8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高阳;折枝花卉的审美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8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9 付以琼;论建安文学的生命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89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8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