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

发布时间:2017-04-15 05:13

  本文关键词: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酝酿的重要时期。这一“酝酿”,是“审美意识”的“酝酿”。它包括了整体的“生命体验”与狭义的准美学范畴、概念、命题的“酝酿”。这样的“酝酿”,主要是在“天”“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本文从天人观念与天人关系的变迁的角度,对这一“酝酿”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挖掘。 原始社会,原始人还没有“天”、“人”的观念,世界在他眼中是混沌的整体。他把自身体会为与其他生物相连的“整体性”的生命。这种“生命体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基础。 殷商时期,“帝”的观念出现,它是自然力的化身,它被人意识为自身的对立面、压迫者。这时候,人体验自身为“生”,肉体的存在与繁衍。这在中国古典美学乃至整个思想传统中形成了一种以“生”为最高原则的倾向。 西周时期,“天”的观念出现。“天”是人的生育者和来源者,它以“命”的形式授予人生理与道德的双重内涵。而人以“德”——人的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获取这“天命”。这时候人的“生命体验”中就有了主体与实践的初步意识,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留下了一种注重道德——“善”的审美倾向。 春秋至战国前期,“道”的范畴形成了。“道”指向人的可能性。诸子百家各有其“道”,意味着人的可能性的多样化。这时期,人的“生命体验”是多元的统一,是无限与有限的交织,是无尽的运动变化。这代表了人的终极生命体验的“道”最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而对人自身生命的审美——人格美意识也成形了。 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完成了“心”的概念。“心”指向人的无限的能动性。借助了这样的“心”,人达到了生命的自由境界——“天”。这时候的“生命体验”,是“心”“天”合一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的生命境界,同时也是审美境界。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终极追求。与此同时完成的,还有“气”的概念。“气”是人的这种自由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它后来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 战国后期,荀子和韩非分别提出了“群”和“理”的观念。这时候,人的“生命体验”是“社会化”的。这“社会化”中蕴涵了对一种普遍的形式的要求,最终使人的“生命体验”陷于僵化。审美意识的发展在这里停滞了。
【关键词】:先秦 天人观念 审美意识的酝酿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前言8-16
  • 第一章 混沌的世界16-20
  • 一、 混沌的整体16
  • 二、 本原的世界16-18
  • 三、 巫文化与“天人合一”的雏形18-20
  • 第二章 “力”的对峙与“人”的现身20-31
  • 一、 自然力的化身--“帝”20-22
  • 二、 生殖力的对抗--“且”(祖)22-24
  • 三、 “生”的珍重24-27
  • 四、 “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离”27-31
  • 第三章 “命”的授受与主体的获得31-45
  • 一、 从“帝”到“天”31-33
  • 二、 “命”的授受33-36
  • 三、 “德”的抉择36-38
  • 四、 主体的树立38-42
  • 五、 “善”对“美”的给予42-45
  • 第四章 “道”的歧出与人的可能的绽放45-68
  • 一、 “天”“人”殊途45-48
  • 二、 “道”的歧出48-60
  • 三、 “天”的多义60-62
  • 四、 生命之“道”62-63
  • 五、 人格之美63-68
  • 第五章 “心”的和合与“人”的解放68-86
  • 一、 “心”主题的现身68-69
  • 二、 从“尽心”到“知天”69-73
  • 三、 “心斋”与“以天合天”73-76
  • 四、 自由之境的敞开76-79
  • 五、 “心”的蜕化与精神的解放79-82
  • 六、 “气”的升华与感性形式的剥离82-86
  • 第六章 “理”的定一与感性的再追求86-103
  • 一、 “群”的人86-91
  • 二、 “定”的“理”91-96
  • 三、 生命的“社会化”96-99
  • 四、 普遍的形式与公共的感性99-103
  • 结语103-104
  • 参考文献104-107
  • 后记107-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延波;石莹莹;;审美意识与消费心理的比照阐释[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2 张梦缘;;浅析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3 高莹;;浅谈形体训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神州;2011年11期

4 吕娜;;从桐壶帝看《源氏物语》的物哀之审美意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5 陈景云;;论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及其对文人审美意识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佘莉;;在“概念书籍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张振国;;浅谈新时期中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何一波;李倩;;高校流行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4期

9 胡俊贤;;试述如何欣赏歌曲《长相知》的意境美[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何军民;;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罗莉;夏福友;;把审美意识运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中[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蓝晶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编辑创新意识[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7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赖煌;;经验的新质:吁求审美意识的敞开——以和“5·12”有关的诗歌现象为例[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10 马云;;基于和谐适应性的服装色彩研究[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华 作者单位:合肥市琥珀一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N];安徽日报;2005年

2 蕾蕾;宝宝墙上涂鸦 审美意识萌发[N];保健时报;2005年

3 屠友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审美意识与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上海 屠友祥;经纬中国审美意识和理论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李果;理解大师的审美意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7 记者  万润龙;电视剧不能消耗国人审美意识[N];文汇报;2006年

8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9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10 余倩邋娄晨;走上品牌设计前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8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9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邱月;都市文化语境下90年代都市小说的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敏;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渗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夏美燕;论健美操的美学欣赏与创造[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景辉;图案瓦当的变迁与先秦到秦汉期间审美意识的演进[D];西北大学;2007年

4 李国春;论贵族化审美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徐莹;新时期小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书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刚涛;曹植创作中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君;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当代时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安永平;散点透视下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审美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宏芳;论路翎小说的现代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7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