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审美功用理论即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又在中国美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当今的时代是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社会特征和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潮的涌动,使审美功用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当代审美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必然使审美功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因此,如何把握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 文章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束语四个部分。 本文第一章,从西方审美功用理论和中国审美功用理论两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外审美功用理论概括梳理,总结和归纳出审美功用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二章第一节,以消费时代特征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分析,置于当下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承认当代审美功用多元化的客观现实。第二节,通过对等同主义与功利主义理论的分析,剖析将当代审美功用和审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评述审美价值是否等同于使用价值。通过分析可见,等同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注意到审美功用与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联系,忽视了审美功用与二者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三节,通过对实用主义与大众化审美功用理论的探讨,认为实用主义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功用简单地视为实用,而大众化审美功用理论,消解了审美功用独特性的特征,并非审美功用的合理存在态势。第四节,通过对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审美功用理论的阐释,认为价值理性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视为救世良策,夸大了审美功用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本节通过对审美无目的而合目性和审美有目的而合目的性两方面的评析,展现出审美目的理论的真实内涵。第五节,从世俗化审美功用的起源、流变和表现形式入手,将其与平面化审美功用表现形式的探讨相结合,综合分析当代世俗化与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表现形态。通过对当代世俗化功用理论所表现出的道德感的缺失和艺术实现方式的转变这两种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当代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体现出将当代艺术的平面化和当代文学作品的平面化特征的评议,认为当代世俗化、平面化审美功用使审美庸俗化、简单化,将传统形而上的审美,置入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审美问题,颠覆了审美的神圣性。第六节,以传统审美功用恒定性为突破点,通过分析当代美学中奇异化审美功用理论,并结合对当代虚幻化审美功用理论所表现出的形象的虚拟化和普遍的虚拟性特征的分析,认为奇异化审美功用理论,是在艺术的拼凑中完成了使命,而虚幻化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建立在“佯真”的基础上,致使审美的完美,只能成为虚幻的飘渺。第七节,对娱乐化和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做了全面的分析。本节以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与传统游戏说的区别为起点,全面展现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特征与表现形式。而当代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与视觉美学理论的融合,使当代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具有消解艺术的本质特征,颠覆传统的休闲模式及“娱乐至死”的令人堪忧的局限性。通过对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特点的分析,实现方式及其局限性的探讨,提出当代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的有效实现途径:即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当代审美教育的使命。 本文第三章分析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成因。本章第一节,评述当代审美功用的“二重性”特征,认为审美功用正面价值的绝对化,审美功用负面价值被遮蔽,是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首要成因。第二节,以分析当代审美功用“为艺术而艺术”精神的缺失为立足点,通过对当代审美功用“为生活而艺术”悖论的批驳和当代审美功用应遵循“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分析,认为当代审美功用“为生活而艺术”的原则,侵占了审美功用“为艺术而艺术”的神圣领地,从而造成了审美功用理论的多元化。第三节,从分析当代审美功用“自律性”的隐匿和“他律性”的彰显两面展开论述,展示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第三个成因。第四节,通过分析当代审美功用“内审美”调节模式的丧失,认为当代“内审美”的缺少,使审美失去了自救的有效途径,从而成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第四个成因。第五节,通过剖析当代审美功用生成性与随机性,认为审美功用也具有生成性和随机性的特征。而审美功用的生成性和随机性特征,成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又一成因。 本文的结束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指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功用 消费时代 多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中外审美功用理论研究综述11-15
- 一、西方审美功用理论概述11-12
- 二、中国审美功用理论概述12-13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13-15
- 第二章 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及其表现15-41
- 第一节 消费时代的社会特征与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多元化15-17
- 一、消费时代的社会特征15-16
- 二、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多元化16-17
- 第二节 等同主义与功利主义理论17-19
- 一、审美功用就是审美价值17-18
- 二、审美功用即为审美使用价值18-19
- 第三节 实用主义与大众化审美功用理论19-21
- 一、审美功用就是实用19-20
- 二、审美功用就是审美大众化20-21
- 第四节 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审美功用理论21-24
- 一、价值理性审美功用理论21-22
- 二、目的理性审美功用理论22-24
- 第五节 世俗化与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24-30
- 一、世俗化审美功用理论24-27
- 二、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27-30
- 第六节 奇异化与虚幻化审美功用理论30-34
- 一、奇异化审美功用理论30-32
- 二、虚幻化的审美功用理论32-34
- 第七节 娱乐化与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34-41
- 一、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34-37
- 二、“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37-41
- 第三章 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成因41-51
- 第一节 当代审美功用的二重性特征41-43
- 一、审美功用正面价值的绝对化41-42
- 二、审美功用负面价值被遮蔽42-43
- 第二节 当代审美功用“为艺术而艺术”精神的缺失43-45
- 一、当代审美功用“为生活而艺术”的悖论43-44
- 二、当代审美功用应遵循“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44-45
- 第三节 当代审美功用“自律性”的隐匿与“他律性”的彰显45-46
- 一、当代审美功用“自律性”的隐匿45-46
- 二、当代审美功用“他律性”的彰显46
- 第四节 当代审美功用“内审美”调节模式的丧失46-48
- 一、当代“内审美”的缺少47
- 二、当代“内审美”缺失的危害47-48
- 第五节 当代审美功用的生成性与随机性48-51
- 一、当代审美功用的生成性48-49
- 二、当代审美功用的随机性49-51
- 结束语51-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智才;现代审美功能论及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宋剑华;功用与审美:论百年中国文学价值观念的二元对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朱立元;谈谈现代美学的新思路——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的讲演[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翁银陶;从原始文化看华夏先民的审美追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黄海澄;论美和美育(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7 黄海澄;;论美和美育(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李暑红;;艺术的审美功能管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邓晓芒;康德先验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奠基[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胡家祥;论文艺的审美功用[J];荆州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佟玉琢;“山寨”现象的审美价值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红军;网络文学的大众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绍芬;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平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利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翔;当代视觉文化的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烛明;视觉艺术中残缺的审美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