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
发布时间:2017-04-16 16:15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论文提出了“政治美学”的概念,认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政策及权力运作等各方面,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权力总是要成为魅力,权力结构总是要进入情感结构。所以,对政治本身就需要进行美学的观照。论文之所以从政治美学出发研究文艺美学,就因为是把政治的美学奥秘当作解开文艺美学奥秘的一把钥匙。 全文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进行了宏观扫瞄。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政治与文艺变革的美学意蕴。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美学奥秘,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美学审视;接着,对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边缘的文艺美学,从王国维到陈寅恪一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转型与陈寅恪的后期思想的关系进行了阐发;认为王国维前、后期思想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由“诗”入“史”使其美学思想获得了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政治内涵,而陈寅恪晚年的由“史”入“诗”,则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第二章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占主导地位的斗争哲学与禁欲政治的关系,揭示了其中蕴涵的美学原则;接着对“文革”期间的政治权力秩序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的关系作了探究,认为礼乐的等级秩序内化为感性层面的诸多做法,是“文革”政治美学的根本特征。由此,研究了“革命”话语在文艺美学中的建构过程,分析了中国主流文艺美学的特征。第三章是对权力如何形成魅力的政治美学分析,并着重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在政治中“阳谋”与“阴谋”的关系,及其在美学上的渊源。与此相应,是对以鲁迅与顾准为代表的反思政治乌托邦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认为鲁迅对一切希望与理想的永久怀疑,是其文艺美学的的基石;顾准继承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下对文艺所作的思考,更为彻底地拆除了理想主义的哲学支柱,,与鲁迅的美学一样具有“恶魔”的否定精神。最后一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政治美学的艰难转型,提出了一种欲望主导的美学观念,认为“回到事情本身”的“形而放学”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结语”简要地抒发了一点研究的感想。
【关键词】:20世纪 中国 政治美学 文艺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绪论6-7
- 第一章 悠悠旆旌7-18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美学奥秘7-10
- 第二节 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10-18
- 第二章 礼乐征伐18-32
- 第一节 斗争哲学与禁欲政治18-22
- 第二节 权力秩序与感性结构22-27
- 第三节 “革命”的美学话语27-32
- 第三章 正大光明32-45
- 第一节 权力与魅力32-35
- 第二节 权力的视觉美学35-38
- 第三节 摩罗美学38-45
- 第四章 形而放学45-57
- 第一节 艰难的转型45-49
- 第二节 美学与欲望49-53
- 第三节 “放”:回头是岸53-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骁;颜莺;;浅议权力建筑形式语言的权力美学视角[J];建筑与文化;2010年09期
2 李河成;谭秀云;;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J];人文杂志;2012年03期
3 李河成;;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当代政治美学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向菲;中国现代文论中典型理论流变考论[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