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的政治寓意

发布时间:2017-05-09 19:10

  本文关键词:审美的政治寓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他通过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把意识形态运用到美学领域,以意识形态作为连接美学和政治的中介,是伊格尔顿美学思想的重要论述。本论文通过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探讨审美的政治寓意是如何在美学发挥意识形态功能中凸显的。 伊格尔顿的研究是从文学研究逐步进入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研究领域,他对美学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英国文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批判风格。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具有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文学的意识形态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美学的意识形态问题奠定基础。在美学领域,《审美意识形态》一书是伊格尔顿重要的关于美学思想的著作,详实的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他以意识形态理论为核心,把审美看作是一种关于身体的话语,来研究美学中的政治批评实践。在对待美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问题上,伊格尔顿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美学与政治权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扮演着解放力量的角色。而承担审美矛盾性的载体就是身体,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表现为权力对身体的雕琢和身体对权力的反抗。 本论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前言对审美意识形态作了基本介绍,分析了审美意识形态在国内研究的现状,简单阐述了并指出作者选择该论题的原因以及论文的篇章布局。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来源作了探讨和他本人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界定。第二章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包括文学是特殊意识形态,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意识形态生产中的六个范畴,文本及意识形态生产。第三章探讨了美学和审美意识形态,包括美学是意识形态和身体是审美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结论中,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的政治寓意作了概况,对伊格尔顿的理论作了积极评价,并指出其理论研究的缺陷。
【关键词】: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身体 文学 美学 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8
  • Introduction8-11
  • Chapter One Eagleton’s Aesthetic Ideology11-20
  • 1.1. Theoretical Origin of Eagleton’s Aesthetic Ideology11-15
  • 1.2. Category of Eagleton’s Aesthetic Ideology15-20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and Ideology20-38
  • 2.1. Literature is Special Ideology20-25
  • 2.2. Literature is Production of Ideology25-31
  • 2.3. Six Categories in Ideological Production31-34
  • 2.4. Text and Ideological Production34-38
  • Chapter Three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Ideology38-49
  • 3.1. Aesthetics is Ideology38-41
  • 3.2. Body as Material Base of Aesthetic Activity41-49
  • 3.2.1. Corpse, Flesh and Body41-43
  • 3.2.2. Aesthetics, Body and Ideology43-49
  • Conclusion49-52
  • Notes52-54
  • Bibliography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2 汪正龙;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5期

3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政法论坛;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审美的政治寓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3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