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05-10 19:01
本文关键词: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美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批评家李长之融合中西美学精华,标举“感情的型”审美理论,并以此为参照,从审美人格与风格、审美情感、审美文化等多个维度成功揭示了屈骚文艺的现代审美价值,后来,随着时代文艺语境的变化,这一批评实践却陷入了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美学理论话语阐释屈原诗歌的方法误区。李长之屈骚批评在二十世纪屈骚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比较美学视野下,参照中西文化模子、审美现代性等理论,钩沉李长之屈骚批评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批评主体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嬗变的原因,揭示这一批评实践的现代审美意义,以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比较美学跨文化研究的理解,从而为推动古典美学现代转型,提供重要的审美理论参照和历史经验。
【关键词】:比较美学 李长之 感情的型 屈骚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0
- 一.论文缘起与研究对象6-7
- 二.研究现状7-8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8-10
- 第一章 “感情的型”在李长之屈骚批评中的实践和意义10-32
- 第一节 “感情的型”的理论内涵和意义10-16
- 一.“感情的型”的理论内涵10-12
- 二.“感情的型”的理论渊源12-15
- 三.“感情的型”的理论意义15-16
- 第二节 “感情的型”在屈骚批评中的实践16-32
- 一.人格-风格论批评17-22
- 二.情感体验式批评22-27
- 三.文化批评27-32
- 第二章 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理论误读和审美转向32-40
- 第一节 李长之对屈骚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误读32-36
- 一.浪漫主义的“理论旅行”32-34
- 二.单向阐释的理论误读34-36
- 第二节 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现实主义美学转向36-40
- 一.美学的现实主义和政治学的现实主义36-38
- 二.批评的审美观念嬗变38-40
- 第三章 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美学理论意义和现代启示40-51
- 第一节 “文化诗学”和文化模子的启示40-44
- 一.“文化诗学”的意义40-42
- 二.东西方文化模子差异的思考42-44
- 第二节 批评的文化心态反思44-51
- 一.“文化移情”的考察45-47
- 二.审美与启蒙的反思47-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7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57-58
- 后记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天池;论批评家李长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1期
2 郜元宝;追忆李长之[J];读书;1996年10期
3 李庆本,张华;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J];文史哲;2001年06期
4 朱徽;叶维廉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4期
5 江守义;“感情的批评主义”——论李长之的文艺批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美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