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味觉审美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20:01
本文关键词:中西味觉审美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味觉作为一种感官知觉,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而这点常为国内外许多美学原理及理论著作所忽视。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全面运用了中西美学比较的方法,旨在揭示味觉审美的原理,并以此为中心,探讨中西美学的不同特点。论文首先简述了中西味觉与审美关系的流变过程,从美学史的角度宏观把握“味”与“美”的关系;其次,具体阐释了中西味觉审美流变趋同与差异的成因,以及“味”在中西美学中的审美表现的差异性;最后,从中西美学体系角度总体分析,以深化中西美学的不同特点,明确“味”范畴是独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重要范畴。论文指出,尽管“味”在中西方都经历了一个形而上化的审美历程,但在中西方的美学理论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和价值:在以理性至上的西方美学传统中,味觉相较于视听知觉,因其功利性、物质性被认为是低级感官,不具备审美和认识功能,无法获得事物的理性内容,在很长时间里都被排斥在审美维度之外。与西方的美感理论相反,中国美学重体验和感悟,强调审美的直觉性、生活性,将生活之“味”提升到了哲学层面,继而又引入到审美领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审美体验论系统的核心范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味觉审美是区分中西美学特点的重要标志之一。总之,从学术上探讨中西味觉的审美差异,有助于明辨味觉审美的形成原理,进而认清“味”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为西方审美走向趣味化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参照。
【关键词】:味觉审美 味范畴 趣味范畴 美学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8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8-13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13-15
- 一、中西味觉审美理论的生成与流变15-29
- (一)中国味觉审美发展阶段15-20
- 1.先秦两汉时期:味美学的萌芽与奠基16-18
- 2.魏晋南北朝时期:味美学的形成与兴起18-19
- 3.唐宋明清时期:味美学的发展与成熟19-20
- (二)西方味觉审美发展阶段20-29
- 1.古希腊时期:审美对味觉感官的排斥21-22
- 2.文艺复兴时期:味觉与审美的初步联系22-24
- 3.十七、十八世纪:“趣味”成为替代“判断力”的美学术语24-29
- 二、中西味觉审美趋同和差异的成因29-42
- (一)中西味觉审美趋同成因29-33
- 1.味觉与审美都具有直觉性29-30
- 2.味觉与审美都具有愉悦性30-31
- 3.味觉与审美都具有主观性31-33
-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33-42
- 1.中国味觉审美发达的原因33-37
- 2.西方味觉审美消隐的原因37-42
- 三、中西味觉审美表现42-56
- (一)中国味觉审美呈现一致性42-52
- 1.饮食实践:食以“味”为先42-46
- 2.审美理论:“味”范畴与味觉息息相关46-52
- (二)西方味觉审美呈现矛盾性52-56
- 1.饮食实践:饮食重营养轻味道52-54
- 2.审美理论:“趣味”范畴与味觉意义相分离54-56
- 四、从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性看中西美学特点56-61
- (一)就审美知觉而言,中国重味觉,,西方重视觉56-57
- (二)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重感性,西方重理性57-58
- (三)就审美超越而言,中国重内在,西方重外在58-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童庆炳;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6期
2 戴跃侬;;中华饮食文化与审美文化之渊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西味觉审美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8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