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
本文关键词: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生命美学(philosophy of life)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在德国和法国流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生命美学家们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到人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不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物质的、理性的实体,而看作是主体对自己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活动过程。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或经验的超越,对现代高速发展的工业理性压抑的超越。狄尔泰就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重点分析狄尔泰的生命美学理论,进而运用狄尔泰的生命美学观来阐释当今人类的生存之谜——怎样的一种生存方式才是最有效的生命存在。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狄尔泰美学研究中的生命指的是人的生命,而非生物的生命,艺术体验是人的特殊权力。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体验式的存在,生命和体验是不可分的。生命个体本身就是体验的总和,而体验同时也印证了生命的存在。在众多的体验中,艺术体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生命存在,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存在,并且作为体验表达的媒介——艺术作品也是生命体验的结晶。在当今这个技术理性至上的年代里,人文理性受到压抑,人的存在已失去完整性,沦为自己理性创造物的奴隶。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解放途径,不仅要从身体上解放自己,更要从精神上解放自己。艺术体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手段,艺术体验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融的、物我不分,它能使人们在最深刻的层面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存在,从而使生命达到一种忘我的自由境界,摆脱机械理性主义的束缚,实现生命本体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当然,这种自由之境是建立在超越现实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多的排他性,对于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确实很难实现,但它至少为我们的审美趋向提供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生命美学 艺术体验 生命之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0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0.1 艺术体验与生命存在的理论关系探讨8-9
- 0.2 狄尔泰的生命美学研究9-12
- 1 体验——狄尔泰生命美学的理论基石12-18
- 1.1 狄尔泰如何以体验性阐释生命美学12-16
- 1.2 体验的二元一体说16-18
- 2 艺术体验与生命之在18-27
- 2.1 艺术体验,把握生命的根本方式18-20
- 2.1.1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体验18-19
- 2.1.2 体验,生命的反思;自我价值的实现19-20
- 2.2 艺术体验的表达——精神的对象化20-27
- 2.2.1 艺术体验中“我”与“他者”的存在20-21
- 2.2.2 艺术体验与生命本体的艺术化21-22
- 2.2.3 艺术作品——体验生命意义的媒介22-24
- 2.2.4 艺术体验的意象性24-27
- 3 艺术体验透过形而上的外壳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27-34
- 3.1 艺术体验——人的特殊权力27-28
- 3.2 与机械理性主义的对峙28-30
- 3.3 艺术体验与人的主体解放30-32
- 3.4 艺术体验走向更高的生命真实32-34
- 结束语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孙邦金,申定宝;传统走向现代的语言之路——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谈起[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容华;刘国华;;有限理性的澄明及其对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影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9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8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