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5-24 22:01

  本文关键词: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趣味”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和人们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密切相关。由于趣味是一个十分感性化的审美范畴,所以对它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因此这一术语在美学史上的使用一直都很混乱。可以说从这一范畴的产生一直到现在,从来就没过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激发历代美学家们的探索热情。在美学发展史上,每个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属于不同哲学派别、持有不同艺术观点的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趣味观。因此,对“趣味”范畴进行深入研究,使趣味理论系统化,这对进一步研究当代审美趣味,拓宽美学研究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对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将趣味的变迁分成了前美学阶段、美学阶段和社会学阶段三个不同的时期。在前美学阶段,趣味主要和个体的身体感官相关,体现为主体对饮食味道的感官体验,它不具有审美意义,反而对审美体验有负面的影响,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美学阶段,趣味研究的流派很多,产生的理论也很多,总括起来大致有经验主义趣味、理性主义趣味、社会学观点的趣味、表现主义的趣味、自然主义的趣味等,不现的趣味理论都是不同的哲学观的体现。第三个阶段应当是社会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基础在19世纪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中就已经奠定了,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影响,到20世纪蔚为大观,不少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趣味理论的深化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在对趣味理论的历史梳理基础上,结合现代神经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论文指出趣味既不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也并非完全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构成,它是一种在特定的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是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论文对高雅趣味的虚假性做了剖析,指出根本不存在趣味的高雅与否之分,而只存在趣味的真假之别,从趣味的真假出发,进一步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诸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西方美学 审美趣味 味觉器官 审美感官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91
【目录】:
  • 中文摘要(关键词)7-8
  • Abstract(Key words)8-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趣味与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14-42
  • 第一节:“趣味”释义14-15
  •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哲学对感官的认识15-20
  • 一、感觉对认识世界的作用15-16
  • 二、感觉相对主义者普罗泰戈拉16-17
  • 三、苏格拉底对感官认识的排斥17-19
  • 四、经验论思想的产生19-20
  • 第三节:柏拉图对趣味的否定20-23
  • 第四节:亚里士多德对趣味的有限度肯定23-26
  • 第五节:味觉和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26-34
  • 一、对人的发现和肯定27-31
  • 二、表达个人性的出现31-34
  • 第六节:趣味作为审美判断术语的早期使用34-42
  • 第二章: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趣味标准42-69
  • 第一节: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确立42-47
  • 一、唯物主义经验的奠基者培根43-44
  • 二、霍布斯的相对主义趣味观44-45
  • 三、经验主义趣味观的哲学基础:洛克的《人类理解论》45-47
  • 第二节:经验主义趣味理论的初步建立47-52
  • 一、植根于内在感官的趣味47-50
  • 二、哈奇生:趣味的先天基础50-52
  • 第三节:休谟为经验主义审美趣味立法52-62
  • 一、休谟的人性论52-54
  • 二、对趣味的理解54-56
  • 三、审美趣味的特征56-57
  • 四、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57-59
  • 五、审美趣味的培养59-61
  • 六、对休谟的评价61-62
  • 第四节:博克:彻底经验论的审美趣味62-69
  • 一、美是某种心灵可感知的性质63-64
  • 二、感觉论的趣味原则64-65
  • 三、理性对趣味的影响65-66
  • 四、对博克的评价66-69
  • 第三章: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审美趣味69-108
  • 第一节:理性主义哲学及其影响69-74
  • 一、“我思故我在”与笛卡尔哲学70-72
  • 二、莱布尼茨:美感是混乱朦胧的感觉72-74
  • 第二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74-79
  • 一、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高乃依75-76
  • 二、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的仲裁者布瓦洛76-78
  • 三、作为新古典主义对立面的非理性趣味78-79
  • 第三节:英国的古典主义艺术趣味79-85
  •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79-80
  • 二、艾迪生关于敏锐的趣味的培养80-82
  • 三、约翰逊的趣味观82-83
  • 四、雷诺兹的理性化趣味观83-85
  • 第四节:德国的理性主义趣味85-89
  • 一、德国的新古典主义趣味85-86
  • 二、理性主义哲学及其趣味86-87
  • 三、莱辛的理性主义趣味观87-89
  • 第五节:经验的理性主义审美趣味89-94
  • 一、伏尔泰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趣味观89-92
  • 二、狄德罗的理性主义趣味观92-94
  • 第六节:康德:综合了感性与理性的趣味94-108
  • 一、从感官到理性的趣味94-97
  • 二、趣味判断的四个契机97-101
  • 三、趣味与道德101
  • 四、趣味与天才101-104
  • 五、对康德的简评104-108
  • 第四章:社会学视野中的趣味108-147
  • 第一节:早期实证主义与趣味108-121
  • 一、孔德:实证主义与社会学的奠基108-110
  • 二、史达尔夫人:首开社会学美学的先河110-113
  • 三、丹纳:决定趣味的三要素113-117
  • 四、罗斯金:用于社会批判的审美趣味117-119
  • 五、达尔文:进化论与趣味的形成119-121
  • 第二节:趣味与阶级的联系121-132
  • 一、趣味与阶级关系的早期理论121-123
  • 二、哈拉普的艺术理论123-126
  • 三、社会学立场的趣味理论126-131
  • 四、对哈拉普的评价131-132
  • 第三节:布迪厄:用于划分社会阶层的趣味132-147
  • 一、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术语133-136
  • 二、布迪厄的社会批判理论136-139
  • 三、作为阶级区分标志的趣味139-144
  • 四、对布迪厄趣味理论的评价144-147
  • 第五章:表现的趣味与自然的趣味147-171
  • 第一节:克罗齐147-156
  • 一、克罗齐美学观的哲学基础147-149
  • 二、克罗齐的美学观149-151
  • 三、克罗齐的趣味观151-155
  • 四、对克罗齐的趣味观的评价155-156
  • 第二节:桑塔亚那156-171
  • 一、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156-158
  • 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158-161
  • 三、自然主义基础上的趣味观161-168
  • 四、对桑塔亚那趣味观的评价168-171
  • 第六章:趣味: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171-206
  • 第一节:趣味从何而来171-188
  • 一、趣味不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172-174
  • 二、趣味也并非完全是一种心理构成174-176
  • 三、神经美学与审美趣味研究的转向176-179
  • 四、审美趣味是特定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179-188
  • 第二节:高雅趣味与真实趣味188-194
  • 一、高雅趣味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虚构188-190
  • 二、真实趣味是生命内在需求的表现190-194
  • 第三节:消费时代的趣味194-206
  • 一、消费时代的逻辑195-197
  • 二、消费时代审美趣味的特征197-200
  • 三、消费时代的“传媒无意识”200-206
  • 结论206-214
  • 参考文献214-218
  • 后记218-219
  • 论文独创性声明219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1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义成芳;高中趣味物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牟占芳;时尚审美语境下的现代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92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