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园冶》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园冶》
【摘要】: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社会竞争带来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和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空虚,也使人类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的境界。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存在论美学应运而生,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环境危机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和重建精神家园,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支撑。本文在生态美学的理论视野下,深入挖掘《园冶》所蕴含的的生态智慧,将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弘扬传统文化,化解社会危机。《园冶》是当今世界上现存保存最完整的造园专著,展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平,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这部著作不仅涉及到了园林艺术,还包含了文学、绘画以及雕刻等,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是传统宜居思想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今天的美学建设和诗意栖居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计成的个人生平和《园冶》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比较,说明从生态美学视角下研究《园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主要结合计成的成长经历,从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入手,分析影响计成设计园林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为现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寻找古代生态智慧的支撑。 第三章,主要从《园冶》所主张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园林方法论的角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美学原则和“处处虚邻,方方侧景”的空间布局方针进行分析阐述,结合在《园冶》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对当下生态美学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指导性意义。 第四章,全方位的总结《园冶》的生态美学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观念,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结合起来,建设诗意的栖居环境,实现人类的审美自由和精神解放。
【关键词】:《园冶》 生态美学 诗意栖居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6.1;B83-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计成和《园冶》概述12-17
- 第一节 计成简介12-15
- 一、 画家12
- 二、 园林建筑家12-14
- 三、 园林理论家14-15
- 第二节 《园冶》研究现状15-17
- 一、 园林艺术研究专著类15
- 二、 论文类15-17
- 第二章 古人生态智慧探析17-31
- 第一节 朴素辩证法17-21
- 一、 周易:自强不息17-19
- 二、 老子:矛盾对立统一19-20
- 三、 孟子:浩然之气20-21
- 第二节 自然观21-26
- 一、 膜拜自然22-23
- 二、 崇尚自然23-24
- 三、 天人合一24-26
- 第三节 虚实论26-28
-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绘画观28-31
- 一、 儒家之实,园林之材28-29
- 二、 道家之虚,园林之境29-31
- 第三章 《园冶》生态智慧探析31-49
- 第一节 方法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31-36
- 一、 “因”者,相地合宜32-35
- 二、 “借”者,,构园得体35-36
- 第二节 美学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6-38
- 一、 模仿自然,崇尚自然36-37
-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7-38
- 第三节 空间观:处处虚邻,方方侧景38-44
- 一、 剪烛西窗39-40
- 二、 竹里通幽40-42
- 三、 高山流水42-44
- 第四节 启示44-49
- 一、 “巧于因借”是一种生存美学智慧44-45
- 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45-46
- 三、 宜居环境的构建46-47
- 四、 对世俗的反感和精神世界的追求47-49
- 第四章 《园冶》走向现代的审美意义49-59
- 第一节 古代写意人生50-53
- 一、 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美51-52
- 二、 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52-53
- 第二节 现代诗意人生的追寻53-59
- 一、 实现自由的途径54-56
- 二、 诗意栖居的构建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3-64
- 致谢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5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世东;;论《管子》对生态伦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黄西川;林林;赵楠;王鹏远;;对南京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实践模式的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7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698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