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

发布时间:2017-08-30 02:16

  本文关键词: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


  更多相关文章: 古雅 超越性 人文性 气韵


【摘要】:“古雅”一词在我国传统的诗学、书学、词学、画学等文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富含中国学术生命特征的美学范畴。王国维曾发表著名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本文即以王国维“古雅”说的学理基础为出发点,,但把着力点由王氏的一般性理论论述转到对“古雅”在中国古典美学上之位置的论析。通过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领域中“古雅”范畴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归纳出“古雅”这一代表中国传统文艺主流审美趣味范畴的超越性、人文性和气韵深远等核心内涵。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讨论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说作为“第二形式之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古雅”这个审美话语所富含的中国文艺生命特征。第二章将超越王国维先生的纯学理论证,将“古雅”这一审美范畴与中唐以来的中国诗词学审美理论联系以来,并且向传统书画审美领域延伸,以期说明“古雅”范畴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领域阐释的深刻性和普遍有效性。第三章在前两章的论述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古雅”这一审美范畴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古雅 超越性 人文性 气韵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绪论6-9
  • 第一章 古雅作为审美范畴的话语生成9-15
  • 第一节 王国维的“古雅”说:“第二形式之美”9-12
  • 第二节 “第二形式之美”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艺传统12-15
  • 第二章 古雅在中国:作为审美形态的历史积淀15-25
  • 第一节 古雅作为审美范畴的积淀与生成15-18
  • 第二节 古雅美与北宋以来诗词美学的审美实践与创作风尚18-21
  • 第三节 古雅美在其他传统艺术领域中阐释的有效性21-25
  • 第三章 “古雅”的审美内涵25-35
  • 第一节 与儒道美学相联系的古雅美的审美形态群 2027
  • 第二节 古雅美对审美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特殊要求27-32
  • 第三节 “古雅”作为纯粹的中国美学范畴的审美特征32-35
  • 结语35-36
  • 注释36-40
  • 参考文献40-43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43-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诗学中的解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2 傅勇林;Sein——诗歌形式本体论——郭沫若诗学二题[J];郭沫若学刊;1993年04期

3 余虹;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6期

4 姚朝文;;生命体验诗学论纲[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5 陆环,蔡兴勇;诗学认知模型的开发和设计[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6 李延龄;简评《俄罗斯诗学》[J];俄罗斯文艺;2000年01期

7 朱巧云;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6期

8 王升云;试析梁启超诗学的启蒙主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归青;中古诗学分期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向天渊;中外诗学的多层次对话——王国维比较诗学话语方式之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卢桢;构建女性的灵魂诗学[N];文艺报;2011年

4 党盛源;文化的与诗学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岳川(教授、评论家);哲学与诗学的双翼[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夏德勇;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N];文艺报;2002年

7 胡长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诗学奇峰上的幽境俯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超;令人欢愉的诗学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王启兴;一部很有特色的书[N];文艺报;2001年

10 徐德明;外缘的理论生长:现代文学的诗学践行[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莉;论翻译对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褚春元;《庄子》思想的诗学解读[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56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56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