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学科发生与学科认同
本文关键词:中国美学的学科发生与学科认同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 学科发生 学科认同 审美形态范畴 民族审美形态
【摘要】:中国美学的学科发生是一个与学科制度、学术思想、学科范畴和学科认同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中国现代美学发生问题上众说纷纭的背后,实质上存在着一个是"中国的美学"还是"美学在中国"的学科认同问题。20世纪初在中国建立的美学的学科制度和美学思想,确立了"美学在中国"的基本事实。但只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的提出和建立,才是中国美学建立的根本性标志。中国美学学科从国外引进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美学不能按照社会发展史进行现代美学的时段划分。但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美学对于民族审美形态范畴的依赖。次级核心范畴的创建是衡量学术原创和学科真伪的最高标准,这一点对于如何认定中国美学的发生来说,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学科发生 学科认同 审美形态范畴 民族审美形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zw01) 上海市高校高峰学科建设项目 上海师范艺术学重点学科项目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中国美学的发生和对这种发生的确认是一个包括了学科制度、学术思想、学科范畴建构与学科认同相连的整体性有机系统,是一个客观发生与主观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一些客观的美学学科制度和美学家们的活动构成了中国美学起始阶段的基本框架,而与这种学科制度互为表里的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复;;中国现代美学第一人——梁启超[J];美与时代;2006年12期
2 左玉河;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J];史学月刊;2004年09期
3 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脉络[J];上海文学;1987年07期
4 张法;;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5 左玉河;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J];学术研究;2005年04期
6 杜卫;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7 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J];哲学动态;2000年07期
8 郑家栋;“合法性”概念及其他[J];哲学动态;2004年06期
9 金大陆,黄志平;王国维、蔡元培与中国现代美学的缘起[J];中州学刊;1990年02期
10 吴中杰;;开拓期的中国现代美学[J];学术月刊;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业;试论《人间词话》的对待思维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宋扬;王琳;;唯物史观影响下的中国现代美术略谈——兼论“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而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丁淑玲;;论《人间词话》中的“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薛星星;;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6 张琼;;论“象”在中国文论中的历史流变[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曾羽霞;景遐东;;王国维境界说与皎然取境说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李天道;“古雅”说的美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凌晨;;王国维“自然观”再思考[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10 李忱;审美理想与文化建设[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彭宗超;李m:;;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宗超;李m:;;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蒋永青;;“神圣之位置”——王国维境界之“真”的文化意蕴[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6 孔建平;;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7 胡俊;;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学术价值和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8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剑;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刁兆慧;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6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黎晓玲;版画名家吴忠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兆坤;黄药眠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令辉;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茸茸;论丰子恺自然漫画中的生命意识[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杜卫;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J];文艺研究;2003年01期
3 周国栋;为“中学”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建刚;回眸现代中国美学巨匠[J];读书;2000年05期
2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J];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3 王美津;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学术讨论会综述[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4 邢建昌;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5 罗筠筠;《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03期
6 杨春时;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7 黄忠顺;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8 高松年;叙事嬗变与观念侵入——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9 王德胜;百年中国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史鸿文;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德胜;;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N];文艺报;2013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丁雪枫;中国古典审美之“韵”[D];青岛大学;2013年
9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6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696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