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认识论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 德性 人生 精神 无利害 体验
【摘要】: 趣味主义是梁启超整体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他个体化风格特征的集中呈现。这种美学思想受到了他认识论的很大影响,本文就将着重从认识论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作出阐释。 与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认识的内容层面来看,可分为科学、德性两种。前者是传统知识、社会分化后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实证性、系统规律性和方法应用性等特点,后者则与人的精神、生命、存在、情感、意志等非物化因素相连,体现出更多的个体性、偶然性、主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梁启超的德性认识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重生乐生意识和“天人合一”宇宙人生观,从而超越了科学认知领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通向了主客融合的趣味化审美生存境界。其次,在认识的来源与归宿问题上,梁启超遵循了“行知行”的路数,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塑造、更新和完善作用,使认识牢牢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上。梁启超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对趣味主义美学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主要体现在“趣味”范畴的内涵和特征上。 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从根本上讲是种内心的美感体验,它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在种属分类上可归为德性认识一维。由于德性认识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生的把握与观照,并且梁氏认识论在整体风格秉性上具有重行尚实的特质,因此“趣味”范畴的内涵就集中在对生活世界的领悟和感知上,它突破了纯粹审美的界定,走向了广阔的生命存在和人生实践领域。认识论影响下的“趣味”范畴具有精神性、无利害性和体验性等诸多特征,它注重趣味由外在感官性向内在精神性的升华,强调审美化生存超越本能欲望、物质功利和理智计算的纯洁本真状态,并要求运用内省、直觉、体验、躬行等方法来感悟人生。梁启超的认识论具有鲜明的崇动乐变意识和反体系倾向,而在德性认识领域他又延续了传统“天人合一”的体验模式,这样他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就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二元对立和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 认识论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 德性 人生 精神 无利害 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第1章 导论8-10
- 第2章 梁启超认识论基本问题分析10-18
- 2.1 "科学"与"德性":认识的双重范畴10-14
- 2.2 "行知行":认识的来源与归宿14-18
- 第3章 梁启超认识论影响下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18-43
- 3.1 梁启超"趣味"范畴的基本内涵18-24
- 3.2 梁启超"趣味"范畴的主要特征24-43
- 3.2.1 精神性:"趣味"范畴的超越特质25-28
- 3.2.2 无利害:"趣味"范畴的自律规定28-36
- 3.2.3 体验性:"趣味"范畴的实现方式36-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际开;;评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晓华;论梁启超佛教理性观的内在矛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嘉健;;梁启超进取性及保守性与康德哲学的关系[J];学术研究;1983年02期
4 钟珍维;试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5 刘福祥 ,赵矢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7 井维增;梁启超注《桃花扇》得失谈[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8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9 陈占标;;新发现的梁启超致犬养毅函[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10 天祥;;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J];学术研究;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31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3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