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以英国作曲家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教堂寓言剧《麻鹬河》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特征、结构形式、表演规制、音乐素材、创作技法、东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及戏剧元素借鉴等若干方面入手,着重研究其音乐创作中的技术特点和艺术特色。 论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对作曲家布里顿的生平及艺术成就、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凝练的介绍,并对教堂寓言剧《麻鹬河》的创作缘由、故事梗概和基于戏剧创作的文化渊源即日本能剧与西方宗教剧进行了背景性的介绍,为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文化上的依据。 论文第二章则是对音乐写作技术作具体系统的分析,分别阐述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表演规制;音乐创作的主要素材(如主要音乐素材的来源、横向与纵向的音高素材、戏剧人物相对应的动机等);以多声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法的综合创作技法及器乐音乐即长笛、室内管风琴、竖琴、中提琴和打击乐等主要乐器在作品中的音乐表现作用。 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所着力研究的是作品中具有人文特征的方面。第三章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人物塑造的核心音运用和器乐音色的音乐形象意义等音乐特点,同时剖析了剧中主要角色的人性特点。第四章则是通过作品速度、节奏、力度的东方性色彩、东西方时间观念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反映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理念的相互融合,并通过同日本能剧舞台及舞美的比较总结出了作品对日本能剧戏剧元素的借鉴。 论文在结论部分对布里顿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东西方文化的借鉴与交融及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进而指出了布里顿在处理东西方音乐相互借鉴交融的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对我们当今作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教堂寓言剧《麻鹬河》概述
第一节 作曲家布里顿的艺术成就、生平及音乐创作简述
一、作曲家布里顿的艺术成就与生平
二、作曲家布里顿的音乐创作简述
第二节 教堂寓言剧《麻鹬河》的创作缘由及故事梗概
一、教堂寓言剧《麻鹬河》的创作缘由及相关的戏剧文化渊源
二、教堂寓言剧《麻鹬河》故事梗概
第二章 音乐写作技术分析
第一节 教堂寓言剧《麻鹬河》的整体结构和表演规制
一、传统日本能剧的结构特点
二、教堂寓言剧《麻鹬河》的主体结构分析
三、全剧整体结构特点
第二节 演员与乐队编制及其缘由
一、演员与乐队编制
二、演员选用原则及乐队编制对日本能剧乐队的借鉴
第三节 主要音乐素材
一、主要音乐素材的来源
二、主要音乐素材举例
第四节 音乐综合创作技法
一、音乐创作中的多声技法
二、有关音乐动机材料在戏剧中的发展与变化
第五节 器乐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一、长笛声部的结构功能性
二、室内管风琴突出线性逻辑的音乐形态
三、竖琴和中提琴固定音型的运用
四、打击乐的材料特点
第三章 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一节 人物塑造的核心音运用及器乐音色的人物形象意义
一、人物塑造的核心音运用
二、器乐音色的人物形象意义
第二节 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
一、疯女人戏剧形象的塑造与刻画
二、船夫戏剧形象的塑造与刻画
第四章 教堂寓言剧《麻鹬河》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及对日本能剧戏剧元素的借鉴
第一节 速度、节奏、力度的东方性色彩与东西方时间观念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一、相对自由的戏剧速度
二、戏剧性的语汇化节奏
三、持续音或持续音色上的力度变化及东方性的音乐气息
四、时间点与线的结合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时间观念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第二节 教堂寓言剧《麻鹬河》舞台及舞美设计对日本能剧元素的借鉴
一、舞台的功能性设置秉承了日本能剧舞台布局的传统元素
二、演出中演员面具的设计及使用意义
三、舞台道具的设计
四、乐队舞台位置的革新
第三节 关于教堂寓言剧的音乐体裁与歌剧、室内歌剧在呈示方式及特点上的区别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树莹;;英国民族歌剧的传说——布里顿《彼得·格莱姆斯》音乐简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01期
2 何淑芳;;意象主义音乐情感控制说——解读布里顿《中国歌集》op.58[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安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布里顿两部歌剧中“性取向”问题的国际研究现状及方法[J];音乐研究;2009年02期
4 朱厚鹏;;论《彼得·格莱姆斯》中间奏曲与戏剧冲突之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1期
5 戴lm含;;歌剧《螺丝在拧紧》简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05期
6 汪洋;;布里顿早期器乐作品的创作特征解析 以《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安魂交响曲》三首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2年04期
7 李柳;;浅析布里顿乐队歌曲《小夜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涛;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静;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及其作品[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继红;从布里顿的《小提琴协奏曲》op.15看其早期音乐语言与风格[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汪胜付;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
5 戚卫民;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D];河南大学;2009年
6 索青;布里顿《第三大提琴组曲》(Op.87)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7 喻波;布里顿帕萨卡里亚复调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8 张群;《布里顿大提琴奏鸣曲》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9 朱厚鹏;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六首间奏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10 顾萌;本杰明·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
1435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43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