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白毛女扮演者演唱风格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7 20:12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它的出现掀起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第一次高潮,在创作及演唱方面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本文以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演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代喜儿扮演者的演唱风格进行研究,揭示她们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从而探寻出中国民族歌剧的继承与创新之路。从1945年歌剧《白毛女》第一次首演至今,已经有许多演员塑造过“喜儿”这一角色。王昆、郭兰英、彭丽媛、尤泓斐都在不同时期塑造过“喜儿”,她们分别运用民歌唱法、戏歌唱法、中西结合唱法和美声唱法诠释了“喜儿”这一人物形象。她们的演唱风格体现出四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族歌剧唱法的演唱特点。笔者在文中不仅对四位表演艺术家的演唱风格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和分析,而且指出了她们唱法上的优长和不足,以及她们的演唱风格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四代“喜儿”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水平,她们的表演是在继承前辈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喜儿”这一角色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演唱特点,走出了一条继承与创新并存的发展道路,她们的演唱已经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她们的演唱风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经历
第一节 第一代喜儿王昆的艺术经历
第二节 第二代喜儿郭兰英的艺术经历
第三节 第三代喜儿彭丽媛的艺术经历
第四节 第四代喜儿尤泓斐的艺术经历
第二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的演唱风格特点
第一节 第一代喜儿王昆的演唱风格
一 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
二 借鉴戏曲唱腔的优势
三 吸收戏曲程式化的表演
第二节 第二代喜儿郭兰英的演唱风格
一 歌唱的韵味美
二 声音的润腔美
三 形体的动作美
第三节 第三代喜儿彭丽媛的演唱风格
一 对传统民族唱法的吸收
二 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三 程式化表演的创新
第四节 第四代喜儿尤泓斐的演唱风格
一 美声唱法的运用
二 民族韵味的表达
第三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一节 王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二节 郭兰英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三节 彭丽媛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四节 尤泓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四代“喜儿”扮演者的演唱风格特点[J]. 蔡雪媛.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1)
[2]从郭兰英的演唱看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艺术特征[J]. 何黎丽.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9)
[3]论中国民族唱法的时代性——以郭兰英、彭丽媛、吴碧霞三代歌唱家为例[J]. 肖满英. 黄河之声. 2008(14)
[4]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地位与功绩[J]. 于书正. 雪莲. 2008(03)
[5]试析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道路——从歌剧《白毛女》喜儿角色演唱方法的变化来谈[J]. 殷瑰姣,李安琪.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6]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 郭建民. 音乐研究. 2002(01)
[7]由“彭丽媛现象”说起……[J]. 周希正. 人民音乐. 2000(03)
[8]彭丽媛的歌唱艺术[J]. 刘麟. 中国音乐. 1998(01)
[9]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J]. 修海林. 音乐研究. 1995(01)
[10]喜看《白毛女》的纪念演出[J]. 管林. 人民音乐. 1985(09)
硕士论文
[1]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 赵大海.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论歌剧《白毛女》的创生及其民族化风格的追求[D]. 万和荣.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郭兰英和彭丽媛所扮演的喜儿的唱法和风格特点之比较[D]. 陈娜.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郭兰英和彭丽媛歌剧表演艺术的比较研究[D]. 王利娟.河南大学 2004
[5]中国歌剧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D]. 田亚茹.西北师范大学 2004
[6]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 朴荟霖.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 谢颖颖.福建师范大学 2003
[8]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 王小宁.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62251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经历
第一节 第一代喜儿王昆的艺术经历
第二节 第二代喜儿郭兰英的艺术经历
第三节 第三代喜儿彭丽媛的艺术经历
第四节 第四代喜儿尤泓斐的艺术经历
第二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的演唱风格特点
第一节 第一代喜儿王昆的演唱风格
一 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
二 借鉴戏曲唱腔的优势
三 吸收戏曲程式化的表演
第二节 第二代喜儿郭兰英的演唱风格
一 歌唱的韵味美
二 声音的润腔美
三 形体的动作美
第三节 第三代喜儿彭丽媛的演唱风格
一 对传统民族唱法的吸收
二 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三 程式化表演的创新
第四节 第四代喜儿尤泓斐的演唱风格
一 美声唱法的运用
二 民族韵味的表达
第三章 四代表演艺术家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一节 王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二节 郭兰英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三节 彭丽媛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第四节 尤泓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四代“喜儿”扮演者的演唱风格特点[J]. 蔡雪媛.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1)
[2]从郭兰英的演唱看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艺术特征[J]. 何黎丽.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9)
[3]论中国民族唱法的时代性——以郭兰英、彭丽媛、吴碧霞三代歌唱家为例[J]. 肖满英. 黄河之声. 2008(14)
[4]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地位与功绩[J]. 于书正. 雪莲. 2008(03)
[5]试析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道路——从歌剧《白毛女》喜儿角色演唱方法的变化来谈[J]. 殷瑰姣,李安琪.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6]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 郭建民. 音乐研究. 2002(01)
[7]由“彭丽媛现象”说起……[J]. 周希正. 人民音乐. 2000(03)
[8]彭丽媛的歌唱艺术[J]. 刘麟. 中国音乐. 1998(01)
[9]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J]. 修海林. 音乐研究. 1995(01)
[10]喜看《白毛女》的纪念演出[J]. 管林. 人民音乐. 1985(09)
硕士论文
[1]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 赵大海.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论歌剧《白毛女》的创生及其民族化风格的追求[D]. 万和荣.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郭兰英和彭丽媛所扮演的喜儿的唱法和风格特点之比较[D]. 陈娜.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郭兰英和彭丽媛歌剧表演艺术的比较研究[D]. 王利娟.河南大学 2004
[5]中国歌剧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D]. 田亚茹.西北师范大学 2004
[6]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 朴荟霖.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 谢颖颖.福建师范大学 2003
[8]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 王小宁.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62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46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