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特征
本文关键词: 斯克里亚宾 奏鸣曲式 调性布局 出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视野集中于斯克里亚宾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着意于讨论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新特点。本文总共分为绪论、两个章节及结语四个部分。绪论中简要阐述了斯克里亚宾生平、创作概况以及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体裁变化、奏鸣曲式结构变化的大致线索,可从中一览这位个性独特的作曲家生活及创作成长的历程。第一章简要回顾斯克里亚宾早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点及其中奏鸣曲式乐章的调性布局特征。重点研究了第二钢琴奏鸣曲两个乐章的奏鸣原则的体现及整体调性布局的特征。第二章分若干方面讨论了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逻辑及实施方法。由于斯克里亚宾在中晚期创作中削弱了功能和声与大小调体系,转而发展出"神秘和弦"的音高组织方式,因此,在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逻辑上与传统形式有了很大差别。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enre of Piano Sonata by Scriabin, and discusses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tone layout of Sonata in Scriabin's Piano Sonata. Two chapters and four parts of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expounds the life of Scriab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is creation, the changes in the genre of Scriabin's piano sonatas and the basic clues of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nata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review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criabin's early three piano sonat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ne distribution of the middle sonata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inciple of playing the two movements of the second piano son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tonal arrangement.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logic of the tonality of sonata form in Scriabin's late piano sonata and the logic of the tonality of the sonata in the latter stage of Scriabin's piano sonatas. Implementation method. Because Scriabin weakened the system of functional harmony and major mino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writing. Instead of developing the pitch organization of the mysterious chord, the logic of the tone layout of the sonat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form.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分类号】:J624.1
【正文快照】: 斯克里亚宾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范围涵盖了自古典主义至浪漫主义时期的大部分体裁。交响曲、前奏曲、音诗、练习曲、玛祖卡、奏鸣曲等均是其创作中的深耕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十首钢琴奏鸣曲创作过程历经20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向阳;特殊和弦的诞生及其繁衍——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剖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宋莉莉;;论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调式调性观念[J];中国音乐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玎玫;;舒伯特即兴曲的研究与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吴家军;;多元化结构的融合——对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的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谢英军;张鹏;;管窥巴赫音乐中的宗教情结[J];北方音乐;2009年02期
4 代水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节奏、节拍特色[J];北方音乐;2009年08期
5 金鑫;;风箱——手风琴的灵魂[J];北方音乐;2010年09期
6 邵良柱;;全音阶的材料——兼论全音阶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1年02期
7 王德聪;;音乐教学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分析的相互影响[J];才智;2010年27期
8 耿键;;犹太音乐风格及其技法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刘清明,张洋;谈曲式分析的小型曲式图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贾超;;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邱吉文;论清唱剧选段《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艳萍;斯克里亚宾《Op.20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音;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曲式、和声及演奏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晓;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单良;从舒曼声乐套曲《艾辛多夫歌曲集》探究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蓓蕾;;创新意识中的传统继承性——对斯克里亚宾的十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思考[J];音乐创作;2009年01期
2 张玲;张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试论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中的奏鸣曲式结构及和声调性因素[J];艺术研究;2007年02期
3 余婷;;浅析斯克里亚宾《第三钢琴奏鸣曲》素材及性格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4 黄燕君;;朱践耳《节日序曲》曲式结构分析[J];歌海;2008年06期
5 邵晓勇;;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33—3研究[J];音乐研究;2009年02期
6 刘旭娜;;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杨秋兰;;浅谈斯克里亚宾创作风格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1期
8 黎颂文;;A·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风格及三首钢琴奏鸣曲简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岚;;浅论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J];黄河之声;2010年21期
10 杨永泽;奏鸣曲结构的三个来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小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极尽完满的“未竟之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颖;音乐曲式学良师益友[N];音乐周报;2007年
3 张佳林;期待真正的“形式主义”[N];音乐周报;2011年
4 周皓;格拉夫曼的左手江湖[N];音乐周报;2011年
5 向民;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现代作品唱主角[N];音乐周报;2006年
6 周皓;齐伯尔斯坦的“情感陷阱”[N];音乐周报;2010年
7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8 记者 孟绮;北交奏响奥运专场[N];音乐周报;2007年
9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施雪钧;阿什肯纳齐 音乐界已变成国际性世界[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5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旭青;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潘澜;席曼诺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演变轨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8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晓云;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演奏浅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李亚光;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早、中期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思考[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 周芳;被遗忘的大师尼古拉·卡尔洛维奇·梅特纳[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4 李非;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媛;浅析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6 潘妤;斯克里亚宾后期钢琴奏鸣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芳茹;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玫玫;《升华之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王霆;斯克里亚宾晚期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10 郭晓伟;斯克里亚宾《Op.11钢琴前奏曲》和声技法与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2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7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