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钟律与清商律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曾侯乙编钟 + 清商音乐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摘要】: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曾侯乙编钟的确存在着在音乐基本形态方面与楚音乐文化的亲缘关系。
[Abstract]:Qing Shang music originated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and prevail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Zeng Hou Yi bell came into being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its basic form and structure related to the commercial law of Qing Dynasty to some extent?It is considered that whether Zeng Hou Yi's Yongzhong or Newbell and Xinyang's Chunqiu bell are almost the sam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rhythm or scale as those of the non-clear commercial law or the Qing quotient tune.Therefore, it is proved that Zeng Hou Yi indeed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u music culture in the basic form of music.
【作者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荣达;;试探先秦双音编钟的设计构想[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郑荣达;;王朴密率解[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3 郑荣达;曾侯乙编钟复制的音律定位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郑荣达;刍议“同均三宫”[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6 王湘;曾侯乙墓编钟音律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7 郑荣达;关于出土古乐器实测音响的记谱问题[J];音乐艺术;198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鸿雅;;南音工NB谱作为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研究——南音研究系列论文之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钟纯;;读黄翔鹏先生的《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J];大舞台;2011年05期
3 黄晋烨;;从曾侯乙编钟论传统美术表现技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艺术;2008年01期
5 张伟;;殷墟出土乐器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郑荣达;;王朴密率解[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李幼平;从出土音乐文物论楚国音乐的演进[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8 李成渝;《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异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谷杰;达钟磬音数之理 拓古乐新声之道——武汉音乐学院侯乙墓古乐器研究及钟磬乐作品编创、演奏实践回眸[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邵晓洁;1998年中国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陈根方;中国工尺谱的数字实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克宾;秦汉道家律学思想的“四维”特征[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王宏蕾;编钟双音技术的流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3 王安潮;石磬形态通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4 高勇;屈原作品中“人神恋爱”主题的解读[D];西北大学;2003年
5 张娟;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科技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孙金霞;楚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曦;六朝乐律学及其史学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张琳;商周青铜铙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9 晏晓东;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音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自浩;陈澧《声律通考》整理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荣达;;试探先秦双音编钟的设计构想[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郑荣达;;王朴密率解[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3 蒲亨建;“同均三宫”再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郑荣达;“倍四”释析兼论下徵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5 郑荣达;关于出土古乐器实测音响的记谱问题[J];音乐艺术;1984年01期
6 郑荣达;;和声配置中的律学思维[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02期
7 杨荫浏;管律辨讹[J];文艺研究;197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广明;;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5期
2 黄晋烨;;从曾侯乙编钟论传统美术表现技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一文;曾侯乙编钟专题会议[J];音乐研究;1989年01期
4 方建军;曾侯乙编钟的音乐文化基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6 王清雷;;中国古代乐器之王——编钟家族中璀璨夺目的甬钟(下)[J];广播歌选;2011年04期
7 黄翔鹏 ,张振涛;“之调称谓”、“为调称谓”与术语研究——兼谈曾侯乙编钟的乐制[J];中国音乐;1995年02期
8 徐杰;一龙;;中国古代音乐是否传承下来?——曾侯乙编钟与羊甫头铜箫的启示[J];民族音乐;2007年04期
9 王庆沅;;曾侯乙编钟与兴山体系民歌的定律结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10 童忠良;;楚文化与曾侯乙编钟乐律[J];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国;;人类用火的文明与自然音律的发现——以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空骨管(龠)实器吹奏为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田合禄;;孔子对音乐的贡献——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之二[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莫利吾;程庆林;韩林海;张春林;莫为吾;;内经三焦阴阳数理辨识兼证上焦与颅脊腔无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玉人;;汤显祖“四梦”及批评的历史影响[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郭延狄;;陈叔叔讲的故事——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A];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C];2001年
6 赵山林;;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建年;张朝树;;“做人”与“作文”相长[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路应昆;;文词格律与词曲音乐兴衰[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明;;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郑秋豫;;神经语言学与语音工程[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田鑫馨 通讯员 方勤;《中国曾侯乙编钟》开始编纂[N];湖北日报;2004年
2 记者 曾祥惠 张孺海 通讯员 金厚鹏 吴昌银 连红 喻少柏;精彩30年 当惊世界殊[N];湖北日报;2008年
3 驻湖北记者 徐钰;随州被授予“中国编钟之乡”称号[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王沛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律”非音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张巍巍;脑活动转为音律的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云宽 通讯员 喻少柏 李丽莎;我省文物科技保护成果显著[N];湖北日报;2008年
7 ;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N];深圳商报;2003年
8 湖文;国际科技史学界瞩目曾侯乙编钟[N];云南科技报;2001年
9 普冬;诗歌首先应该是向美的[N];文艺报;2009年
10 毛继增;文化,是联系两岸的精神纽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5 王述尧;刘克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安潮;石磬形态通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2 金鑫;弦乐四重奏音准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张桂芳;陈与郊及其曲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冯振安;中国古文字造型与现代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5 毛融;沈t熐Ю砟罴捌浯醋魇导鵞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水英;译诗“译气”可能性的探讨[D];广西大学;2003年
7 阮氏青Y,
本文编号:1745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74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