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布依族祭田仪式音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00:16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六月六”祭田仪式当中的音乐,该音乐事象是布依族民族宗教信仰体系下的仪式行为,凝结着布依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对于这一历史悠久、延传至今、盛大隆重的民族节日,目前学界的关注度不高,研究程度较浅,研究资料匮乏。其主要原因是贞丰县地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及语言不通等等。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再结合仪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祭田仪式音乐进行深入的文化阐释。祭田仪式音乐有着特殊的文化生境,贞丰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村落布局为民族文化创造了生存空间。祭田仪式与布依族的原始信仰、农耕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民间祭祀神农氏的传统。祭田仪式中的所有音声共同构成了“音声境域”,主要音乐产品——摩经音乐主要根据唱词复沓、五声调式下的平衡性和“依字行腔”三大原则构成。摩经分为高派与平派,其音调分为“大摩”与“小摩”。主位音乐观念体现了“乐者,德之华也”和“乐,所以修内也”两种音乐观念。摩经音乐具备原始性、宗教性和“非乐性”三种文化属性,使得祭田仪式音乐具有营造气氛、通神达灵、以乐抒情、以乐娱人、社会维护等功能,对布依族社会...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场地布置示意图
仪式中的其他声音分为功能性音声和非功能性音声。具有一定功能性的音声如鞭炮声、鸡鸣声等,它们是人为有目的制造的声音。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但都具备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属性,或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非功能性的音声多是一些环境音,或者说是“噪音”。它们没有功能性,属于仪式中的非必要的声音,如观众的喧嚣声、汽车的轰鸣声和一些无意义的脚步声等等。这些无功能性的音声也覆盖在祭田仪式过程中,有时会对仪式音声的功能性发挥形成障碍。在实地采录的过程中,就有许多摄影人员对进入了仪式画面的外来人员进行大声的呵斥,严重影响了“音声境域”营造的氛围。五、音声声谱仪式“音声声谱”是指仪式“音声境域”内各种音声所组成的系列整体,在通过对祭田仪式中所有的声音,进行“近音乐”(远语言)和“远音乐”(近语言)的两极变量分析后,对所有覆盖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的音声进行整体性的描述,从而达到对仪式中的音声的宏观认知。由以上音声共同构成的祭田仪式“音声境域”,如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国以来布依族音乐研究综述[J]. 王润霖. 艺术品鉴. 2017(07)
[2]表述:从音乐到音声再到声音[J]. 齐琨. 音乐研究. 2016(02)
[3]民族文化名片视域下的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研究[J]. 周国茂. 贵州社会科学. 2010(11)
[4]当代仪式音乐研究启示录[J]. 乔建中. 大音. 2009(01)
[5]《腔词关系研究》读解[J]. 沈洽.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4)
[6]论润腔[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2004(04)
[7]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初探——来自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线索[J]. 李永念,左丽,文波,柯越海,黄薇,金力.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4(02)
[8]布依族“六月六”探源[J]. 马启忠. 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9]祭祀大禹: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J]. 谷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10]论汉族调式的平衡原则[J].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0(04)
博士论文
[1]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 伍文义.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 张应华.中国音乐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布依族民歌“Weanl”艺术初探[D]. 骆朝忠.中国海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26833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场地布置示意图
仪式中的其他声音分为功能性音声和非功能性音声。具有一定功能性的音声如鞭炮声、鸡鸣声等,它们是人为有目的制造的声音。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但都具备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属性,或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非功能性的音声多是一些环境音,或者说是“噪音”。它们没有功能性,属于仪式中的非必要的声音,如观众的喧嚣声、汽车的轰鸣声和一些无意义的脚步声等等。这些无功能性的音声也覆盖在祭田仪式过程中,有时会对仪式音声的功能性发挥形成障碍。在实地采录的过程中,就有许多摄影人员对进入了仪式画面的外来人员进行大声的呵斥,严重影响了“音声境域”营造的氛围。五、音声声谱仪式“音声声谱”是指仪式“音声境域”内各种音声所组成的系列整体,在通过对祭田仪式中所有的声音,进行“近音乐”(远语言)和“远音乐”(近语言)的两极变量分析后,对所有覆盖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的音声进行整体性的描述,从而达到对仪式中的音声的宏观认知。由以上音声共同构成的祭田仪式“音声境域”,如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国以来布依族音乐研究综述[J]. 王润霖. 艺术品鉴. 2017(07)
[2]表述:从音乐到音声再到声音[J]. 齐琨. 音乐研究. 2016(02)
[3]民族文化名片视域下的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研究[J]. 周国茂. 贵州社会科学. 2010(11)
[4]当代仪式音乐研究启示录[J]. 乔建中. 大音. 2009(01)
[5]《腔词关系研究》读解[J]. 沈洽.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4)
[6]论润腔[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2004(04)
[7]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初探——来自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线索[J]. 李永念,左丽,文波,柯越海,黄薇,金力.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4(02)
[8]布依族“六月六”探源[J]. 马启忠. 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9]祭祀大禹: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J]. 谷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10]论汉族调式的平衡原则[J].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0(04)
博士论文
[1]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 伍文义.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 张应华.中国音乐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布依族民歌“Weanl”艺术初探[D]. 骆朝忠.中国海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26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2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