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的调查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保定老调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老调,又名老调梆子,它是在河北保定白洋淀周边和潴龙河以西广大农村中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曲“河西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板腔体地方大戏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老调逐渐形成了质朴健朗、粗犷豪放的剧种风格,其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在唱腔风格、板式变化、伴奏乐队、演唱方法、表演形式及演出剧目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笔者对本剧种唯一的市级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市老调剧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剧团构成、经济运作及演职员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老调这一古老而特殊的地方剧种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保定老调传承和发展对策,即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走商品化的发展道路,占领农村演出市场,并借助于现代化的传媒设备实现老调的传承和发展。笔者旨在保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引起重视,并投身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关键词】:保定老调 剧团 艺术特征 作用 保护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第1章 保定老调剧种概述12-20
- 1.1 生存土壤12-14
- 1.1.1 自然环境12-13
- 1.1.2 人文环境13-14
- 1.2 历史源流14-20
- 1.2.1 老调的孕育期和形成期14-16
- 1.2.2 老调的成熟期和繁荣期16-18
- 1.2.3 老调的衰落与新生期18-20
- 第2章 保定老调的艺术特征分析20-40
- 2.1 唱腔20-28
- 2.1.1 唱腔风格及句式结构20-23
- 2.1.2 唱腔板式23-26
- 2.1.4 演唱方法及技巧26-28
- 2.2 伴奏乐队28-33
- 2.2.1 文场伴奏乐器28-29
- 2.2.2 武场伴奏乐器29-31
- 2.2.3 锣鼓经与曲牌31-33
- 2.3 表演形式33-40
- 2.3.1 行当划分33-35
- 2.3.2 舞美设计35-37
- 2.3.3 演出剧目37-40
- 第3章 个案分析——保定老调剧团40-53
- 3.1 剧团的构成与生活40-43
- 3.1.1 剧团构成40-42
- 3.1.2 剧团里的生活42-43
- 3.2 剧团的经济运作43-48
- 3.2.1 台口43-46
- 3.2.2 戏价46-47
- 3.2.3 活动季节及场所47-48
- 3.3 演职员情况48-53
- 3.3.1 演职人员的基本情况48-50
- 3.3.2 学习途径50-51
- 3.3.3 收入与开支51-53
- 第4章 对保定老调的思考53-62
- 4.1 保定老调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3-55
- 4.2 老调存在的问题55-57
- 4.3 发展策略57-62
- 4.3.1 老调应该占领农村市场57-58
- 4.3.2 走商品化的发展道路58-59
- 4.3.3 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59-60
- 4.3.4 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60-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梅;;与“九斤姑娘”成姻初探[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S1期
2 孙少强;;舞台美术家与剧种美的创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陈俭波;;丑角谈“丑行”[J];艺海;2011年07期
4 黄泳;;古老剧种与时代审美[J];广东艺术;2010年04期
5 ;西路乱弹[J];浙江档案;2011年07期
6 靳晓莉;;鲁西南传统戏剧“两夹弦”之文化探源[J];艺术评论;2011年09期
7 张爱莲;;植于民间 兴于民间——论花鼓戏的民间乡土情结[J];艺海;2011年08期
8 张文明;;山东梆子艺术流派述略[J];大舞台;2011年06期
9 沈虹光;;《双合莲》与崇阳提琴戏[J];中国戏剧;2011年06期
10 沈虹光;;《站花墙》与胡新中[J];世纪行;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占成;;剧种要发展,人才是关键[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2 王胜华;;戏曲程式与民族剧种建设[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3 付竹琼;;新的世纪 新的希望——云南省少数民族剧种发展研讨会侧记[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4 曲六乙;;树立剧种本体意识——高甲戏《玉珠串》的挑战[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王忠亮;;“老腔”:神奇剧种风雨史[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
本文编号:586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8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