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也谈“笛上三调”与“清商三调”

发布时间:2017-09-25 00:45

  本文关键词:也谈“笛上三调”与“清商三调”


  更多相关文章: 泰始笛 笛上三调 清商三调 大三调


【摘要】:根据既见于《宋书》也见于《晋书》中关于泰始十年笛律的记载,一支笛上共有三种调声法,曰正声调法、下徵调法和清角之调。文章认为其为三种调高,分别对应黄钟均、林钟均和仲吕均。清商三调之间的调高关系与笛上三调紧密相关,三调之间都属于近关系调。其宫调层面的意义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始终留存。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关键词】泰始笛 笛上三调 清商三调 大三调
【分类号】:J612.1
【正文快照】: 根据既见于《宋书》也见于《晋书》中关于泰始十年笛律的记载,一支笛上共有三种调声法,曰正声调法、下徵调法和清角之调。近代的研究学者们有人认为三种调法指代三种音阶的,也有人认为其为三种调高的,且亦有不少学者将其与清商三调相对应。笔者在探究笛上三调之实质以及其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洁轩;调(均) 清商三调 笛上三调[J];音乐研究;1995年03期

2 陈应时;;再谈“变”和“闰”[J];音乐艺术;1987年01期

3 王誉声;相和三调“三种音阶”说[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军;清商三调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罗依琪;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王萍;;论唐代琵琶诗之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覃勤;;中国“乐”与“诗”的分合渊源及关系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浈;;官尺·营造尺·鲁班尺——古代建筑实践中用尺制度初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景月亲;单亚莉;;基于知识服务的歌剧《唐璜》专题数据库建设与研究[A];2011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1年

3 蒋家龙;邓舸;;以清尺为单位对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杨尚昆旧居平面尺寸的复原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宋延强;金元四大家对经方50味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邱建立;民国时期租栈制度在苏南的动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甲方;;楚声沿革考略[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 吴晓萍;西安鼓乐宫调问题研究述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丁纪元;相和五调中的清、平、瑟调新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丁纪元;相和五调中的楚、侧二调考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李幼平;论楚乐的分期与演进[J];江汉考古;1991年01期

6 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J];江汉论坛;1980年05期

7 唐应龙;楚国音乐的机制及特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迪 ,顾国宝;漫谈五弦琴和十弦琴[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9 丁承运;清、平、瑟调考辨[J];音乐研究;1983年04期

10 夏野;关于“瑟调”的调式及陈仲儒“奏议”的校勘问题[J];音乐研究;198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昌林;音调逻辑的“调—声”规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2 丁承运;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J];音乐研究;1989年02期

3 成军;;“清商”乐肇始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丁承运;清、平、瑟调考辨[J];音乐研究;1983年04期

5 卢一飞;;清乐源流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温和;;魏晋南北朝“三调”歌舞伎乐源流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龙建国;;清商乐及其管理考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郭慧颖;;从对史料的解读看“笛上三调”问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冯洁轩;调(均) 清商三调 笛上三调[J];音乐研究;1995年03期

10 崔炼农;;“解”与“解曲”辨──《乐府诗集》音乐术语丛考之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漆明镜;“清商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李晋源;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军;清商三调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4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14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