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中国藏西夏汉文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6:38
【摘要】:随着中外西夏学学者的不断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西夏学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的显学,在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文献、宗教和艺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地研究性成果,然而,书法领域相较之而言则相对薄弱,尤其是西夏汉文书法,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魏晋至唐宋时期,书法艺术走向辉煌,西夏受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其书法艺术也得到相当程度上的发展,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加之其他朝代未专门为其修史,西夏没有著名的汉文书法大家流传于世,由于西夏汉文书法在西夏历史中乃至少数民族艺术史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价值仍然十分可观,笔者由于西夏汉文书法资料由于各种原因分布在几个国家,资料较为分散和零碎,笔者集中中国藏西夏汉文书法进行研究。由于中国藏西夏汉文书法研究虽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但其研究价值仍十分可观,西夏汉文的书法承载着文化的积淀,也在文化的传承中渗透着时代的特点与烙印。书法作为中国具有历史性的博大精深艺术文化,在考古发现的充实的资料中探寻其历史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也能更深一步探索西夏汉文书法的发展状况,同时西夏汉文书法研究在书法研究上的空白,使此研究更具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的撰写,主要依据《中国藏西夏文献》中的汉文书法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92.1
【图文】:

黑水河,建桥,拓片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第一章中国藏西夏汉文书法溯源逡逑甘州黑水建桥敕碑(如图1所示)又名“西夏黑水桥碑”、“黑水河诸神敕”。立碑的主要逡逑原因是为了祭祀河神。碑的奇特处在于碑文由汉、吐蕃文刻成。碑的阳面为西夏汉文楷书,字迹逡逑圆熟秀丽,共有13行,每行有30个字。碑末署有“大夏乾yP七年岁次丙申九月二十五日立石”逡逑[]3]。今收藏于张掖县甘州区的博物馆内。全文的内容主要是建碑的目的,黑水河桥的修建,并希逡逑望得到神灵的庇护,此碑对于西夏时期的管制以及人文宗教和地理的研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逡逑此碑上的书法作品虽然算不上书法作品上乘之列,但楷书碑刻字体工整细致,内容丰富,具有很逡逑高的学术研宄价值。逦逦逦逡逑_逡逑图1黑水河建桥敕碑(汉文拓片)逡逑二、西夏汉文书法与懦家典籍逡逑元昊建国第二年(1039年),就用西夏文大量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儒逡逑家经典和启蒙课本[M]。西夏文《论语》是乾yP年间西夏刻字司刻本,从体例和内容上看,西夏文逡逑本依据的原本是宋朝陈祥道所撰的《论语全解》

制墨,主要原料,武威,笔尖


为国中人仿效,是对毛笔制作的发展。黄羊尾豪较羊毛挺拔、耐用,产自北方草原,西夏可就近逡逑获取。西夏在普遍使用毛笔书写的同时,也使用藏式竹笔。1972年,甘肃武威发现两支竹笔(如逡逑图2所示),其形制与现在的蘸水笔相似,是用粗细适度的竹子,将一端削出一个斜面,斜面前逡逑端削成笔尖形,在笔尖中间划出一道细缝,然后蘸墨书写。这样一来,既可使墨汁缓缓下渗,又逡逑能减弱笔尖的硬度,增加笔尖的弹性。在考古史上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夏竹笔,异常珍贵。其特逡逑点是“起落顿笔,转折笔画不圆”【2\逡逑西夏汉文书法之所以有艺术性,也与其所使用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有很大关系。毛笔书写逡逑的文字因其所产生的笔画效果而产生出一种独有的艺术美感,其具备丙揉兼备的矛盾统一性。考逡逑古发掘的西夏汉文文献多用毛笔书写,西夏毛笔由于其自然地理环境,多选用黄羊尾豪作为原料,逡逑其光润而有弹性,使西夏汉文书法的书写和表达能发挥其稳健的艺术特点,并且能用其产生好的逡逑用笔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牛达生;;汉字影响下的西夏书法艺术[J];寻根;2012年02期

2 陈永耘;金飞尧;;西夏故地碑刻概述[J];碑林集刊;2011年00期

3 杜建录;;西夏文献的发现与整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4 史金波;;中国藏西夏文文献新探[J];西夏学;2007年00期

5 史金波;李进增;王效军;罗丰;孙昌盛;彭金章;俄军;杨福;胡爱玲;苏东;索秀芬;李少兵;孙福喜;赵斌;杜建录;马升林;贺吉德;;中国藏西夏文献综述[J];西夏学;2007年00期

6 窦民立;;简述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J];艺术评论;2006年12期

7 柴建方;;古朴的石碑 奇异的文字——“西夏碑”及西夏书法简评[J];中国书法;2005年10期

8 卢桐;论西夏文及其书法艺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继红;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韩小忙;西夏文正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樊丽沙;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2 任菲菲;西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7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717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