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
本文关键词: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代是帖学向碑学转变的时期。在碑学运动中,有三个关键人物,即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阮元仅仅吹响了碑学的号角,康有为对碑学给予总结,而包世臣则是这场狂飙突进的碑学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实际可行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的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的个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媒介特别是印刷业的兴盛在碑学传播思想中的契机。通过以上分析,给予包世臣合理的历史定位。 文章第一部分首次提出“包派”的内涵。虽然康有为说“包慎伯之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杨守敬强调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风靡天下”。包世臣的好友何绍基也曾提到“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但是,由于包世臣的书法实际水平和书法理论之间存在偏差,人们往往忽略或误解了“包派”的存在与价值。文章通过史料记载与实际情况提出“包派”的定义——用笔以包世臣宣传“裹锋、铺毫”为主,取法以包世臣倡导的碑刻范本为对象,以邓石如为学习榜样的书法流派。 文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包世臣碑学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或者既“包派”形成的学术背景,深入分析《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这个观点熊秉明先生的《中国古代书法体系》中提到过,但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本人就包世臣如何在其碑学论著中运用经世实学精神以及他的这种碑学理念贯穿的实际可操作性深入考察。也正因为包世臣提出了区别与以往帖学的可行性的碑学思想,才赢
【关键词】:“包派” 经世致用 交游 出版业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292.3
【目录】:
- 综述6
- 一、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形成“包派”6-8
- 二、经世致用——“包派”形成的学术背景8-11
- 三、包世臣的过人之处——“包派”形成的个人条件11-14
- 四、广泛交游——“包派”形成的人际关系网14-22
- (一)、以幕僚身份游走于众官之中15-16
- (二)、以学问家姿态谈笑于文人书坛16-21
- (三)、布衣之交21-22
- 五、书籍大量出版——“包派”形成的又一必要条件22-24
- 六、“包派”意义及影响24-25
- 参考文献25-28
- 在校科研成果28-29
- 声明29-30
- 致谢30-3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道彬;《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凌善金,鲍静,陆林;试论区域图形的审美价值及表现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德军;《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应宪;杨翔宇;;惠栋“通经致用”思想及其学术转型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6 谢恩廷,刘兰肖;《老子本义》与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J];成人高教学刊;2003年04期
7 邵勇;评张瑞图书法艺术[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6期
8 杨健康;论谭嗣同教育思想的实学特色[J];船山学刊;2002年03期
9 黄义成;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教育[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S1期
10 侯忠明;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志毅;;序:史学为中国文化托命之本[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2 郑大华;;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兼与龚自珍、魏源之比较[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史革新;;晚清理学经世思潮略议[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春廷;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9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柳向春;陈奂交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4 赖玉芹;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思想及举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学满;从考据学到新义理学[D];湘潭大学;2002年
8 蔡晓荣;江西士绅与晚清社会剧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觉醒与严复天演哲学[D];湖南大学;2002年
10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0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