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先秦至当代,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风格特点与时代追求,丰富多样,灿若星辰。关于各种书法现象,历代皆有论述,不乏其人,亦多真知灼见。清代距今最近,资料最富,对今日之书法影响可谓巨大。“篆隶中兴”,作为清代重要的书法现象,长期以来却缺乏对其细致深入的研究,感悟散论居多,而系统之理论鲜见。本文试就这一现象作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清初书学概况,通过明清书风承续概述、文字“隐喻”的祸患与考据“求实”的蹊径两节引出篆隶书法中兴的社会背景,进而挖掘形成篆隶中兴的主要客观因素:清初朴学、文字狱的严酷、金石学与考据学的勃兴等社会历史因素。第二章,清代“篆隶中兴”的思想文化基础,通过探讨考据之风带来的学术思想的转变、书家“与古为徒”心理对“篆隶中兴”的推动、金石碑版的收藏为“篆隶中兴”提供条件这些加入书家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来研究篆隶书法中兴的思想文化基础,最后得出结论: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的成因除了朝代更替、金石学等的客观必要条件之外,最为关键的是“金石气”审美观念、书家“与古为徒”心理的引导作用。第三章,清代“篆隶中兴”的先驱及主要书家,作为篆隶中兴的先驱代表,傅山“首倡金石”、郑| “力追秦汉”;“漆书独步”的金农、“篆隶大成”的邓石如、“融颜入隶”的伊秉绶紧随其后,将“篆隶中兴”推向高潮;通过这五位书家在篆隶书法方面的成就来进一步认识和探究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的现象。笔者在关注“篆隶中兴”的书家载体时,随之产生了几点思考,对“篆隶中兴”进行了有力补充。第四章,清代“篆隶中兴”的意义,从篆隶书法中兴对晚清碑学、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及对篆刻的影响三方面来论述它的重要意义。总之,笔者认为,清代篆隶书法中兴是书法自身发展道路上的必然,只有真正清楚出现篆隶书法中兴的主要原因,全方面的探究篆隶书法中兴的代表书家,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清代书法,才能真正做到借古开今,为当代书法的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清代 篆隶书法 中兴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清初书学概况10-14
- 1.1 明清书风承续概述10-11
- 1.2 文字“隐喻”的祸患与考据“求实”的蹊径11-14
- 第二章 清代“篆隶中兴”的思想文化基础14-22
- 2.1 考据之风带来的学术思想的转变14-19
- 2.1.1 穷析已往——“文字、文字学”的奠基之功14-16
- 2.1.2 来者可追——篆隶的再觉醒16-18
- 2.1.3 古为今用——“金石气”审美对书法风格的影响18-19
- 2.2“与古为徒”与“篆隶中兴”19-20
- 2.3 碑版拓片收藏宏富、学者互相交流成为篆、隶书发展的基石20-22
- 第三章 清代“篆隶中兴”的先驱及主要书家22-50
- 3.1“篆隶中兴”的先驱22-33
- 3.1.1 首倡金石——傅山23-27
- 3.1.2 力追秦汉——郑| 27-33
- 3.2“篆隶中兴”的主要书家33-46
- 3.2.1 漆书独步——金农33-37
- 3.2.2 篆隶大成——邓石如37-42
- 3.2.3 融颜入隶——伊秉绶42-46
- 3.3 关于“篆隶中兴”的几点思考46-50
- 第四章 清代“篆隶中兴”的意义50-54
- 4.1“篆隶中兴”对清代碑学的作用50-51
- 4.2“篆隶中兴”促进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51-52
- 4.3“篆隶中兴”对清代篆刻的影响52-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0
- 后记60-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文俊;;我学篆隶书法的点滴体会[J];书画艺术;2006年01期
2 丛彩云;;两汉碑刻中篆隶体的特点[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徐利明;“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考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年04期
4 张颖慧;;国内《篆隶万象名义》研究述评[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徐无闻;怎样写篆隶[J];文史杂志;1992年06期
6 郭萍;;《篆隶万象名义》吕校讹误举例[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3年00期
7 佚名;书法三昧歌[J];青少年书法;2005年07期
8 吕浩;关于《篆隶万象名义》的几个问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3期
9 侯学书;;说“变”——张孝徵的书法艺术[J];书法之友;2002年02期
10 陶曲勇;;也说《篆隶万象名义》中的“、”号[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篆隶研究的标志性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郭光豹;风神高下任笑评[N];解放军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高素娜;用审美的态度心摹手追[N];中国文化报;2012年
4 彭砺志;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N];吉林日报;2005年
5 董喜阳;古典再造与现代变更的黄金斜线[N];吉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梦霞;元代篆、隶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梅跃辉;“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梦影;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叶纯杰;明代篆隶书家考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2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