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1:54
  嵇康身处乱世,历经了曹魏政权由稳定到动荡。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以后,司马氏借机篡位,大肆残杀异己,借名教粉饰自己阴谋篡权的行径,引起士人的不满和愤怒。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披露司马氏的虚假伪善。但嵇康所指责和批判的是假借经学及名教作为维护政治、利益幌子的司马氏政权,而非真正的名教。嵇康幼年丧父,母亲和兄长将他养育长大,家世儒学,依仗母兄宠爱,嵇康不涉经学,随着年岁渐长便钻研老庄之术,但家庭的儒学氛围还在。《思亲诗》中嵇康表达了对兄长和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这种至真亲情,是先秦孔孟所推崇的美好品德。《幽愤诗》中嵇康表达自己隐逸避世的夙愿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嵇康身上既有儒家的正直谦逊、笃信亲情又有道家的朴素恬淡、清静无为,两家杂糅,形成嵇康儒、道两家兼融的人生观。他的“清虚静泰”思想便是这种儒道兼备的产物。“清虚静泰”思想是嵇康养生之术的核心。嵇康《养生论》和《答难养生论》论述养生、贵生的重要性,强调要将服食药物和静心恬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人格修养,指出修养的关键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释私论》则是这种人格修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纵观嵇康的作品,不管...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3.1 关于题目
    1.4 研究目的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缘起
    2.1 嵇康对前人思想的吸收
        2.1.1 儒家“士”精神对嵇康的影响
        2.1.2 老庄思想对嵇康的影响
        2.1.3 正始玄学的自然观
    2.2 嵇康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
        2.2.2 “竹林七贤”的生存状态
    2.3 嵇康本人的个性特征
        2.3.1 恬静
        2.3.2 性烈
        2.3.3 静与烈的矛盾统一
第三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解读
    3.1 第一阶段:“清”
        3.1.1 “清”之意指
        3.1.2 清静平和的心态
        3.1.3 正直儒雅的品性
    3.2 第二阶段:“虚、静”
        3.2.1 “虚、静”之意指
        3.2.2 空虚寂静的精神
        3.2.3 宁静澹泊的人格
    3.3 第三阶段:“泰”
        3.3.1 “泰”之意指
        3.3.2 和谐逍遥的境界
第四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生命与人格之美
    4.1 嵇康“清虚静泰”的生命之美
        4.1.1 形神相济:对生命之全的养护
        4.1.2 自然与自由:对生命之美的追求
    4.2 嵇康“清虚静泰”的人格之美
        4.2.1 “越名归真”的理想人格
        4.2.2 “视死如归”的现实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150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50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6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